基于复合材料优良的综合性能,在现代隐身武器中隐身复合材料得到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使隐身武器的性能大大提高。当今的战争是技术的战争,是电子的战争,像以前那样短兵相接、拼刺刀的时代应经过去了。新型隐身飞机通过改善飞机外形和大量采用复合材料及隐身复合材料使飞机性能大大提高。
在以前,美国第一代隐身飞机F-117A主要是通过以多面体为特征的隐身外形和吸波涂料达到隐身目的,这导致飞机气动外形差,寄生重量增加。因此F-117A的最大时速只有900km/h,飞行中振动严重,机动性能差。
F-22隐身飞机复合材料用量达到整机重量的26%。其中机翼前后缘、平尾及后机身下蒙皮采用了复合材料夹层吸波结构。美国研制的“科曼奇”侦查攻击二用隐身直升机大部分主体采用隐身复合材料及夹层隐身复合材料,旋翼采用透波复合材料制作。此外飞机底部采用了兼有隐身及抗坠毁能力的复合材料。
美国B-2隐身轰炸机大量采用了隐身复合材料。其大型的机翼蒙皮采用具有吸波性能的S2玻璃纤维、芳纶纤维及碳纤维等多种纤维混杂复合材料制作,除具有吸波作用外,还提高了外形的整体性,减少了对接缝隙和铆钉引起的雷达波散射。与金属相比,降低了大型复杂外形蒙皮的制造难度。同时机翼中还大量采用了吸波性能的蜂窝夹层结构,使透射到结构内部的雷达波被吸收。
一、隐身材料的介绍
雷达隐身材料是最早采用的隐身技术。它是指能够使入射的雷达波能量发生衰减、吸收并转变成其他能量形式的材料,即雷达波吸收材料(RAM: radar absorbing materials)。吸波材料的范围很广,吸波机理及应用形式也有很大差异。最简单的方法是吸波材料与基体材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后涂敷在飞机表面,吸收入射雷达波,即吸波材料。吸波材料是最早采用的隐身材料和隐身技术。随着新型隐身飞机的不断出现,隐身材料也在不断提高,种类不断增减,各种复合的隐身材料迅速发展。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及隐身复合材料的吸波结构,隐身材料吸收频带宽度和吸波性能不断提高,功能也由单纯吸波发展为承载与吸波结合,甚至能够智能化,工艺性和耐久性能也在不断提高。
2.1吸波材料的分类
吸波材料涉及的种类很多,最早用作吸波材料的是一些铁氧体粉末、铁粉、铝粉、银粉、碳黑等。目前吸波材料除了上诉这些材料外,还有有机高分子金属铬合物、导电高分子材料、放射性同位素、视磺基席夫碱盐、基席夫碱有机高分子金属铬合物、手征材料、碳化硅纤维及陶瓷、碳化硅晶须、纯铁晶须、铁氧体晶须、氰酸盐晶须、混杂纤维、非晶态金属及各种纳米吸波材料。
2.1.1磁损耗型和介电损耗型:按电磁波损耗类型的不同吸波材料可以分为磁损耗型及介电损耗型。磁损耗型主要是一些铁磁性金属及各种铁氧体材料、高分子铬合物。如:Ni-Zn、Ni-Mg-Zi、Mn-Zi、Co-Ni-Zn、Mg-Cu-Zn、Li-Cd等铁氧体,羧基铁,铁磁性金属粉末、纤维及晶须以、视磺基席夫碱有机高分子金属铬合物等。
介电损耗型吸波材料主要包括碳粉、石墨粉、铝粉、银粉、各种导电高分子聚合物、碳化硅(纤维、粉末、陶瓷晶须等)、混杂纤维、金属纤维及视磺基席夫碱盐等。
2.1.2手征吸波材料:手征吸波材料是一种新型的吸波材料,已对手征材料界面的电磁波反射及衍射进行了详细研究。手征是指结构单元不能通过旋转和平移与其镜像完全重合的特征,如人的双手。手征介质中只能传输圆形极化的电磁波,当线性极化的电磁波入射到手征介质中时,电场和磁场会发生旋转,可以达到吸收电磁波的目的。自然界中存在手征体几何尺寸很小,只能使光波发生旋转,即通常所说的旋光体。用作吸波材料的手征体是采用金属丝制成旋转体、莫比乌斯带等具有手征性的手征体,或采用高分子聚合物制作手征介质。
2.1.3放射性同位素吸波材料:放射性同位素吸波材料是利用其产生的等离子云吸收电磁波能量。如钋210、锶90等。这种吸波材料的优点是吸收频带宽、吸收率高、使用周期可控、施工简单、能适应飞行时的气动影响。当涂层厚度为0.025mm(钋210)时,对1GHz电磁波雷达波散射界面可减少10%~20%。利用其产生的等离子体吸收电磁波,用于产生多次反射的发送机进气道等部位,可以取得成倍的效果。
2.1.4谐振型吸波材料:谐振型吸波材料是利用入射波和反射波相互干涉抵消的方法达到吸收电磁波的目的。将一层低阻抗的损耗表面层置于距导电底面λ/4处,底面反射波和表面反射波相位相差180°且振幅相等,相互抵消。谐振型吸波材料可对某一频率电磁波形成很强的吸收峰,但吸波频带狭窄。
2.1.5结构型吸波材料:根据吸波材料应用在隐身结构中时能否承载,可以分为寄生型和结构型吸波材料。寄生型吸波材料大部分是以涂层形式使用的。由于受到目前技术水平、单位面积重量、涂层厚度、内聚强度、与结构表面的结合强度、耐久性和环境稳定性以及气动表面环境等方面的限制和影响,寄生型的吸波材料往往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
二、 隐身技术的分类
按照探测信号种类的不同,隐身技术可以分为:雷达隐身、红外隐身、声纳隐身、磁隐身及其他(可见光、激光等)隐身技术。按照降低信号发射特征的方式可以分为被动隐身技术、主动隐身技术和智能隐身技术等类型。被动隐身技术是指隐身结构被动地吸收某一频率范围的探测信号,而不区分实际探测信号的具体频率、入射角及其他信号特征;主动隐身技术(有源对消)是指隐身结构通过对探测信号的分析,辐射出与探测信号相位相反,频率、波形、振幅及极化方向相同的信号波以抵消探测信号回波。这种方法更具有通用性,但技术难度及复杂程度高;智能隐身技术是指隐身结构能够根据探测信号的频率及入射角等特征,自动调整结构的电磁参数,对探测信号形成吸收峰。由于只针对探测信号的频率进行选择性吸收,可以形成很大的吸收峰。同时智能隐身还可以进行选择性透波:当需要接收有用信号时,通过人为控制使吸波材料导通;当不接收信号时,使吸波材料吸收。
在实战中,雷达及红外探测器应用比例最大。雷达、红外探测器在海、陆、空战都有应用,声纳及磁异常探测器主要用于海战。因此隐身技术的最主要研究对象是针对雷达波及红外辐射的隐身技术。
目前,大部分具有隐身功能的飞机、舰船及其他武器主要采用的是被动隐身技术。主动隐身技术和智能隐身技术由于技术难度大、复杂程度高,目前尚不成熟,应用较少或处于研究阶段。
三、隐身复合材料的应用
复合材料以其优异的综合性能在航空、航天、舰船及其其他军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隐身武器制造技术方面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复合材料是一个含义十分广泛的多样性材料体系,包括原材料的多样性、材料成分比例的多样性、材料构成的多样性及成形工艺的多样性。隐形材料及结构必须通过合理的结构参数及电磁参数的优化设计才能充分发挥材料的吸波潜能,达到良好的隐身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隐身复合材料已经成为隐身材料和复合材料研究领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高性能增强纤维的研制成功是发展同时具备高的吸波性能及力学性能的隐身复合材料的关键之一,使飞行器在主承力部位使用隐身复合材料成为可能。随着雷达探测及通讯技术的发展,隐身复合材料将会得到愈来愈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