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周竹叶介绍道:当前化工新材料的遍地开花,但总体技术水平不高,且大量的投资进入了中低端产品,使产能过剩的风险加剧。
比如,我国有机硅单体总量已达到200多万吨,超过需求量的1倍,目前在建和筹建的企业有五六家,产能过剩问题将更突出。因此,应当对中低端产品提高准入门槛,降低产能过剩的风险。又比如,我国聚甲醛装置产能已达几十万吨,但2010年的开工率仅有三分之一,目前仍有大量在建、筹建项目。如果这些项目全部上马,产能将增长两倍以上。然而,这些在建项目只能生产中低端产品,投产后可能会对行业产生不小的负面影响。
我建议以工程化技术为重点,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工程设计、装备制造和技术工艺的配套协调,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对通用型、中低端产品,如有机硅单体、聚甲醛等,要提高产业准入门槛,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要在产业化示范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环境友好型高端产品,替代进口,满足内需。还要鼓励优势企业开展兼并重组,推进上下游产业链一体化、规模化、大型化协调发展和化工新材料园区建设,提高产业集中度。
为此,我国将实施新材料十大工程,包括纤维低成本化与高端创新示范工程、高性能膜材料专项工程、先进电池材料专项工程等。新材料也要防止过剩和盲目,比如,目前国内不少省份都在上马碳纤维项目,投资的盲目性比较大。因此,碳纤维在取得产业化和应用示范的重大突破前,原则上限制新建项目。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院长史献平:化工新材料主要是指具有特殊优异性能的化工合成材料,一般包括特种橡胶、工程塑料、功能性膜材料、高性能氟硅材料、高性能纤维和生物可降解材料等。2010年我国化工新材料总产值为1700亿元左右。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为化工新材料产业提供了市场空间,尽管目前国内化工新材料以低档产品为主,难以满足高端市场需求,但未来国家鼓励创新的政策将推动生产技术取得突破。
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高云虎:新材料的应用很广泛,几乎可以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医用、环保、电子信息、建筑、化工等领域的新材料需求空间巨大。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仍有差距,产业发展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新材料自主开发能力薄弱,关键新材料保障能力不足,高性能的材料、核心部件和重大装备依赖于进口;产学研用相互脱节,产业发展模式不完善;研发投入少且分散,基础管理工作比较薄弱。
对此,企业应加大研发经费投入,提高创新能力。重点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要达到5%以上;到2015年我国化工新材料的整体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应该缩小到10年以内,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十二五”期间,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的产值将达到3498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6%,约为同期GDP增速的2倍。届时,国内市场化工新材料的自给率将从2009年的62%左右提高到2015年的81%,到2020年国内自给率要超过90%。
中投顾问化工行业研究员常轶智:化工新材料是新材料产业中的重要门类,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和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国内各地及相关企业发展化工新材料的热情高涨,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十分迅速。目前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的产值已经超过了千亿元。
然而,由于我国化工新材料存在研发能力相对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高等问题,国内化工新材料产业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产品种类也比较少,而且一些高端化工新材料的生产在国内几乎还是空白。因此,现在我国化工新材料大都是中低端产品,目前部分中低端化工新材料已经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风险。
比如,目前我国有机硅单体产业就存在企业数量众多、生产规模较小、产业集中度不高、产能过剩严重等问题,但是现在国内还有不少正在建设和计划建设的有机硅单体装置产能,这将会使得我国有机硅单体的产能过剩情况更加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