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燃防火材料-网上贸易平台 | | WAP浏览
服务热线:4006555305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阻燃织物及家具 » 资讯 » 正文

印染助剂是“毒衣门”的罪魁祸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9-23   来源:中国化工报   浏览次数:1247  分享到: 分享到腾讯微博
“毒衣门”事件引起轩然大波。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于7月和8月接连发布两份调查报告,称阿迪达斯、耐克、李宁等众多知名服装品牌的服装样品及这些品牌的中国代加工厂排放的废水中均检测出有毒有害物质NPE。

近日,“毒衣门”事件引起轩然大波。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于7月和8月接连发布两份调查报告,称阿迪达斯、耐克、李宁等众多知名服装品牌的服装样品及这些品牌的中国代加工厂排放的废水中均检测出有毒有害物质NPE。    

“NPE中文名为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本身具有低毒性,它最大的危害在于排放到水中会迅速分解为毒性更强的NP——壬基酚。壬基酚是世界公认的环境激素,它能模拟雌激素,对生物的性发育产生影响,并且干扰生物的内分泌,导致生殖等机能失常。”据该组织介绍。  

这个引起轩然大波的NPE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它是如何流入那些知名品牌的生产链中的?记者在业内进行了调查。    

印染助剂是元凶    

NPE来自纺织服装业的哪个环节呢?    

北京服装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王晓宁表示,服装涉“毒”,主要源于纺织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大量使用化学品。

印染助剂和染料是纺织品制造过程中使用最多的化学品,NPE则是印染助剂常用的主要原料之一。    
陈荣圻告诉记者,NPE是一种表面活性剂,最主要的用途是用于洗涤产品和纺织印染助剂。NPE在纺织加工过程中几乎无所不在,纺织加工所常用的精练剂、润湿剂、渗透剂、酶制剂、印花浆料、黏合剂、涂层剂、匀染剂、防水剂、修补剂、各种乳液、分散剂等印染助剂中都有可能发现NPE的身影。而且NPE应用于纺织印染助剂是通过物理过程达到预定功能的,化学结构并未受到影响。所以完成功能后,还会“原汁原味”地排放到水中。    

广东德美精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刘金华表示,印染助剂的种类很多,一件衣服一般要用到二三十种印染助剂。其中有些助剂用在纺织品的前整理工序,如帮助染料上染,目的是为了染得更加牢固、均匀和鲜艳。这些工序的印染助剂在纺织品加工过程中最后会被洗掉,如洗不干净会在纺织服装成品上有残留。还有一些印染助剂用于后整理工序,即在染完色后增加一些功能性的作用,如柔软功能、硬挺功能、起毛功能、光滑功能等,这些功能性的印染助剂会附着在纺织服装成品上,出厂销售。    

“NPE作为印染助剂用得最多的地方是纺织品的前处理工序,这些工序都是在水里进行的,NPE在印染过程中会随着废水排放掉。但在后整理工序中也有应用,如纺织品的柔软整理。柔软整理所用的乳液就可能含有NPE,而柔软整理又是最后一步,烘干就变成纺织成品,这样NPE就附着在服装上,但其本身并不牢固,在消费者洗衣服的过程中会溶解在水里,最终还是被排放到环境中了。”陈荣圻解释说。    

名牌产品涉“毒”    

七八两月,绿色和平组织先后发布了《全球服装品牌的中国水污染调查》和《全球品牌服装的有毒有害物质残留调查》两个报告。两份报告最引人关注的内容是调查了阿迪达斯、耐克、李宁等知名品牌的两家中国国内加工厂:位于长三角洲的雅戈尔纺织工业城和位于珠三角洲的中山国泰染整有限公司,发现这两家企业排放的废水中均含有环境激素NP。    

报告还调查了15个知名服装品牌的78个样品,包括运动服装、休闲服装和鞋类,分别在中国、英国、阿根廷等18个国家采购,产地涉及中国、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泰国等发展中国家。结果发现,在这15个服装品牌中,有14家存在问题;抽样的78件样品中有52件样品上残留有NPE。    

绿色和平污染与防治项目主任张凯指出,研究表明,NP这种环境激素类物质即使排放的浓度很低,也极具危害性。因为其具有持久性以及生物蓄积性。也就是说,它一旦被排入环境中会存在很长时间,而且它可以进入食物链,并且通过食物链逐级放大。它一旦进入生物体内之后,就会影响生物体正常的生殖和发育,通过食物链的传递,最终可以导致人类男性精子数量的减少,生殖器官异常。    

中国染料工业协会专家顾问团成员陈荣圻教授向记者证实了这种说法。他表示,NP对人体的毒害是通过食物链传导的,即纺织服装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NPE,然后随着排出的废水进入环境中,同时消费者在洗衣过程中也可能将服装上残留的NPE排入水中,最终都进入江河分解为环境激素NP。NP可以在鱼类和其他生物的组织中持续累积,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近年来,已有研究表明,在人体中发现了NP。   

国内另一家名牌服装的加工厂中山国泰染整有限公司也被绿色和平爆出在印染加工过程中使用含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的印染助剂。    

中国至今没标准    

专家指出,纺织产业链执行双重标准,这给国内带来的危害是非常明显的。但是我们又无法责备企业,因为关键在于国家确实没有相应的标准。    

陈荣圻表示,作为纺织业和制衣业的生产大国,中国受到NPE的威胁远大于欧美国家,但我国对于NPE在纺织业中的使用和控制却没有任何明文规定。“2009年我国出台法规禁止在洗涤剂中使用NPE,但对于在纺织品上的使用,还没有任何限制。我国关于纺织品的强制性要求GB18401-2003《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没有对NPE作出规定,明年开始执行的修订后的新标准GB18401-2010也没有相关规定。”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黄先海指出,既然国家没有出台标准,企业很难立刻做出改进。尽管国内外在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还存在差异,但长远来看,接轨国际标准仍是大势所趋。尤其是在食品安全、生态健康等直接牵涉到人身安全的领域,应适时加快监管标准接轨步伐。    

另外记者还了解到,目前国内纺织印染助剂标准严重落后。目前大部分国产纺织印染助剂的质量指标只有常规、通用指标,缺少特性指标,也无针对物性指标的检测技术和方法。国际市场上关注的对人体和环境有害的化学物质指标,例如德国的Eco-TexStandard100、欧盟的Eco-label、美国的RSL等法规和技术标准中禁用和限用的化学品,在国产助剂的标准中不仅不完整,有的根本没有。    

中国染料工业协会顾问章杰指出,国内印染助剂标准的落后,除了理念的原因,也和我国助剂行业的技术水平密切相关。

长期以来,我国绝大多数助剂均系仿制,追求的是最终助剂的应用性能与国外对应产品相同或相似,而对其过程中产生的毒性既不检测也不清楚。而事实上,由于采用的原料和添加剂、选择的合成路线、控制的技术条件等不同,最终助剂中含有的成分会有很大的不同,而这正是决定其毒理学指标与生态毒性学指标的关键因素。可惜,迄今为止,我国很多助剂生产企业根本说不清楚,自己生产的助剂中含有哪些物质。   

双重标准的由来    

据中国印染工业协会秘书长陈志华介绍,鉴于NPE和NP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性,欧盟已经禁用了这两类物质。美国也规定到2014年全面禁用NPE和NP。中国政府于2011年1月也首次将NPE和NP列入《中国严格限制进出口的有毒化学品目录》。    

但中国对国内印染企业能否使用NPE和NP,并未有任何明文规定。    

浙江传化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巨涛表示,目前其实国内早已有很多成熟的产品可以取代NPE,技术和产品都没有问题,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烷基多糖苷、失水三梨醇系列的表面活性剂等。但是这些替代品的价格相较于NPE而言要高出不少。而且NPE的性能也比较好。因为价格和性能的原因,NPE在国内还有很大的市场。    

国外禁用而国内不禁,再加上使用NPE还可以降低成本,于是国内的服装产业链上出现了双重标准。    
“产品出口到欧盟的纺织品企业对助剂控制得非常严格,因为一旦产品不合格被召回,损失很大。

我去过很多纺织品企业,仓库里放了两种产品,一种是不含NPE的,是要出口到欧美国家的;一种是含有NPE的,主要是内销。”陈荣圻表示。    

刘金华证实说,目前要求助剂企业出具第三方检测证明不含NPE的下游厂商大都是产品要出口到欧美的,只限于在国内销售的下游厂商没有这种要求。    

苏州联胜化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涂胜宏也表示,国内很多助剂生产企业都有两种生产线,一种生产线是生产含有NPE的助剂,另一种是生产不含NPE的助剂。假如下游印染企业明确提出助剂中不能含有NPE,那么助剂企业就会生产不含NPE的助剂,但是如果印染企业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那么助剂厂商提供的助剂中就有含NPE的可能。    

记者还了解到,在全球范围内,NPE的使用量正在逐渐减少,但在中国,其用量仍呈增加趋势。陈荣祈告诉记者,NPE在国内还在大量生产,产量居世界第一。2005年中国NPE的产量为40万~50万吨,现在因为欧盟的禁用,产量已不再公开,但估计产量不会低于2005年的数字。    

 

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防火资源网>赞同其观点,<防火资源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 周排行
  • 月排行
  • 总排行
最新资讯
 
 
 
 
网站首页 |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服务协议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旧版本 | 闽ICP备09009213号
©2019-2021 FIRET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闽ICP备09009213号-1在线客服 点击QQ交谈/留言 点击QQ交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