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星始建于1921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民族制鞋企业,上世纪50年代初,被国家命名为“国营第九橡胶厂”。就是这个“老厂”,在9日,迎来了90华诞。改革开放前,全国有3000多家国有制鞋厂,但双星是唯一的幸存者。它不仅活下来了,反而越活越有活力,不仅给人做鞋,甚至到给汽车做鞋,进军轮胎业。“不拘一格、敢为人先”的双星人总能把握住市场经济的脉搏,缔造了国有企业的长青神话。
1983年,一直跟着计划经济统购包销的双星集团,突然接到青岛商业部门通知,拒绝收购其已经生产的200万双“解放鞋”,一时员工发不出工资,解放鞋堆积如山,工厂陷入“绝境”。“很多国企就是这么倒下去的,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还没回过神来,搞不懂啥叫改革开放就已经关门了。”双星集团总裁汪海告诉记者。
面临绝境,汪海带领员工迅速转变观念走向市场,亲自背着解放鞋走向广大乡村,做起了推销员,最早在消费品领域建设了稳定的销售渠道,让双星活了下来。
在青岛双星总部门口,两侧放置的不是石狮子,也不是大象,而是两只按住老鼠的大石猫。“邓小平说得好,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以这个理念管理企业,提拔人才,才能成为市场经济的常胜冠军。”汪海解释说
1996年,双星成为国内第一个改制上市的制鞋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成功。此时,发展壮大的双星已经不满足于只给人做鞋。1998年,国企改革的鼓点又一次敲响。面临产业拓宽转型的双星,在中国汽车行业刚刚起步之时,做出了事关日后发展的重大战略转移:进军轮胎制造业。
“有人说我异想天开,做鞋的怎么能做轮胎,我说做轮胎不就是给车做鞋吗?当时别人都感觉很可笑。”汪海笑着说。随后,怀疑者都向汪海竖起大拇指。通过吸收合并华青轮胎,双星集团短短几年就创出了中国名牌;后重组东风轮胎,实现了从给人做鞋到给车做“鞋”的转型,并创新研发了世界第一条彩色轮胎,走在了行业的最前端。
从闯市场开始,双星创下了中国企业界的诸多“第一”:第一个打破了统购包销的流通体系,开始自产自销;第一个以企业名义召开新闻发布会,招来了纪委审查;率先推行人事制度改革,砍掉铁交椅、铁工资、铁饭碗;第一个举起“民族品牌”大旗……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由一家濒临倒闭的国企,双星集团目前已发展成为拥有6万名员工,年销售收入120亿元,涉及鞋业、轮胎、服装、机械、热电、印刷等23个产业的特大型企业集团。是什么让老国企重新焕发活力,缔造了长青基业?双星集团总裁汪海的秘诀之一就是,“不拘一格,敢为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