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海水淡化市场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预计到2015年我国海水日淡化能力将提升到150万~200万吨,未来5年我国海水淡化投资规模预计达200亿元左右,我国海水淡化工程迎来大发展契机,吸引了美国、日本、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来华寻求商机。日前召开的2011年青岛国际海水淡化与水再利用大会上,专家指出,我国海水淡化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差距,面对巨大的市场机遇,亟待加快发展自主海水淡化技术和产业。
自主知识产权仅占15%
经过“八五”到“十五”科技攻关,特别是“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的支持,我国在海水淡化技术研究、装备制造、工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技术成果,建设了一批示范工程,在工程设计和运营管理方面积累了经验。但总体而言,一些核心技术还不掌握,部分关键设备仍不得不依赖进口。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海水淡化工程和装备的60%以上采用国外技术和产品,能量回收装备、反渗透膜及组器和高压泵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三大关键技术装备,除高压泵外都依靠进口。
应用能量回收装备可以把高压浓海水中的压力能量回收再利用,从而大幅降低海水淡化的制水能耗和制水成本。据悉,世界上海水淡化装置规模领先的以色列阿什克隆海水淡化处理厂,日产淡水33万吨,采用能量回收系统后能量回收率达到97%,节省电耗40%。王双成向CCIN记者介绍,目前能量回收装备被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所掌握,国内还处于研发阶段,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所用的能量回收设备全部依靠进口。
另据杭州水处理中心总工程师谭永文介绍,反渗透膜脱盐率国内是99.5%,国外达到99.8%;单支膜的掺水量相差10%左右。“性能不如国外的好,国内的膜产品还不敢用。”多位业内人士这样说。高从堦院士表示,海水淡化的膜国内刚开始做,还要经过市场考验。
高从堦指出,国内756项与海水淡化相关的专利,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仅占15%,自主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形势十分严峻。面对巨大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竞争态势,国内产业界亟待提升海水淡化成套装备国产化水平,加快提升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发展自主海水淡化技术和产业。
缺少工程总承包能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高从堦指出,我国海水淡化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大规模海水淡化工程技术尚未成熟,缺乏大型海水淡化装置设计、加工制造、安装调试及运行维护的工程实践,关键设备制造工艺集成度不高。
“你们中国没有一家EPC总承包商。”这是国内一个海水淡化项目招标会上,中东一个国家的代表在会上说的话。北控阿科凌海水淡化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白瑜对此非常震动,“国内缺少EPC总承包能力,缺少有经验的运作团队,买的膜、泵、能量回收系统都是世界一流的,但是难以集成一个完整的一流的工艺设计,以致国内没有一个真正拿出手的项目。”以色列IDE海水淡化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代表处总经理王双成表示,国内没有合格的工程集成商,缺少项目工程经验,难以做到怎么配置最好、配置什么最好,而海水淡化属于投资大的项目,形成淡化1万吨/日海水淡化的能力,需要投资8000万~1亿元,优秀的总承包商对项目建设和经济运营至关重要。
再利用技术水平不足
在浓盐水利用方面,有的厂将其排到已有的盐田中制盐,但大多数厂还没有这样的条件;目前我国年产溴15万~20万吨,主要是从莱州湾的地下卤水生产的,从浓盐水中提溴在技术和经济上都是可行的,在这方面国内水平与国际相当;我国钾盐资源贫乏,目前国内已自主开发出国际领先的沸石离子筛法海水提取氯化钾技术,并建成了万吨级规模的装置;海水提镁主要是生产浆状氢氧化镁、氯化镁和硫镁肥等,国内在高纯氢氧化镁等制备技术上与国外仍有差距。
海水淡化是带动性强、技术含量高、发展空间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作用。据估算,到2015年,我国仅海水淡化装置的制造产值就将达到近100亿元,如果将淡化工程运营、供水管网建设等相关产值一并计算,总产值还将成倍增加。可见,国内海水淡化产业前景光明,但补足差距迎头赶上同样困难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