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1月~3月,我国纺机行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14.82亿元,同比增长38.54%,环比增长61.90%;实现利润总额为12.75亿元,同比增长50.07%,环比增长92.40%;纺织机械实现出口3.01亿美元,同比增长29.12%。
虽然整个行业销售及利润总额明显增长,企业订单依旧饱满,但眼下日益上升的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挤压了纺机企业的利润空间,也让纺机企业的“幸福感”大幅缩水;另一方面,纺机产品利润水平整体偏低,使得多数纺机企业,特别是棉纺设备生产企业在各项成本上涨的情况下“丰产不丰收”,也导致企业在产品研发创新及技术提升方面有心无力。
在纺机行业保持稳定发展态势的同时,纺机市场靠销量推动的繁荣表象,已无法掩饰长久以来国产纺机在“量大利薄”的生产方式下,如今价格欲“涨”无力的尴尬。当越来越多纺机企业感到无力为继的时候,一场围绕纺机行业和市场的深层变革也在悄然萌芽。
上涨的生产成本
一般认为,生产成本要素由原材料、工资、固定资产折旧等部分构成。在原材料延续去年上涨的基础上,春节过后的“用工荒”给了工资上涨一个充分而必要的理由。原材料、工资的上涨进一步挤压了本来就微薄的行业利润。
江苏同和纺织机械公司副总经理李成华表示,媒体对用工荒问题的广泛报道增强了求职者的信心和筹码,今年以来企业为了留住工人,不得不提高工人的工资。
重庆金猫纺织器材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长杨崇明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现在用工成本增加太快了,近期企业职工工资涨幅已经达到了15%~20%,即使这样,工人的流动性依然很大。技术工、熟练工提升薪水也招不来,新工招来了又不能马上顶岗,工人流动性的增大,不仅使企业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受到了影响,而且许多生产任务也无法正常进行。”
今年一季度钢材原材料价格始终在高位频繁波动,让许多纺机企业很头疼。由于纺机产品生产出来有一定的周期,这种涨落又无法体现在纺机产品价格上,因此企业只好自己消化原材料成本变化带来的风险,这无形给企业经营加大了许多难度。
进入二季度以来,虽然国内钢材市场处于盘整,但随着各地天气的逐渐转热和南方地区雨季的到来,有关人士预计,6月份的钢材市场需求不容乐观。据了解,今年国内不少地区“用电荒”提前到来,钢铁等高用电行业相继接到了“限电”通知。钢厂接到限电通知,纷纷减少生产计划,将给纺机制造企业储备原料、合理安排生产带来一定的挑战。
原材料、工资等生产要素的过快上涨让纺机企业始料未及,而与此同时,下游纺织企业也在同样经受着原材料和用工成本上涨的严峻考验,这势必会减少对纺机器材产品的采购量,纺机行业之前薄利多销的营销战略遭遇了新的挑战。
难以上涨的产品价格
当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时,下游产品适时涨价原本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可是为何纺机产品会欲“涨”无力?
“在供过于求的大环境下,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低价销售的的惯性思维,”山西鸿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裘永清说,“细纱机的价格一直就很低,而业务员还是习惯性地向公司讨要价格优惠政策,如为了一个大家都在争取的新客户,或者长期没有攻下来的老客户等等。总之,各种各样的原因要求你降价,有时候价格低到亏损的地步。”
“今年以来我们也尝试着涨一点价,去年细纱机每锭卖200元,今年涨到240元,一台车也就涨了2000元。但是涨价的幅度根本不足以把增加的成本全部传导出去。”裘永清算了一笔账:罗拉一根涨了5元,一台车210根,共计增加成本1050元;有的则一根涨了10元,一台车增加成本2100元。所以,细纱机上涨的价格仅仅是转嫁了一部分器材上涨的成本。而细纱机耗材最大的铸铁件,每吨价格上涨了20%,一台细纱机约需要5吨铸件,这部分增加的成本并没有传导出去。
传统的棉纺设备如此,即使这几年刚刚发展起来的国产电脑横机也走入了降价销售的怪圈。2005年,一台国产电脑横机价格为17万元,去年已经降到不足10万元。目前在国内市场,国产电脑横机的数量占到40%,还有60%牢牢地被进口设备所占据。国产电脑横机在技术上现在仍处在一个瓶颈阶段,设备的可靠性和使用效率还亟待提高。一些电脑横机生产企业不无忧虑地说:“价格这么低,企业的利润从何而来?哪还有钱投入到新产品的研发和技术的提升中去?”而最终的结果就是产品的技术水平从此止步不前,把国内企业好不容易争取来的市场份额再拱手让给国外竞争对手。
“纺机设备,特别是棉纺设备的价格战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老问题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产品的同质化竞争。当原材料的价格比较平稳时,价格问题还不突出。2010年以来,当原材料、机物料、零配件的价格大幅上涨,甚至翻番上涨时,纺机企业仍然维持原来的价格肯定就撑不下去了,‘丰产不丰收’也就自然成为行业的焦点问题。但是,不解决同质化的问题,价格战就难以停息,纺机企业也就很难改变利润微薄的现状。”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高勇对纺机产品价格上不去的原因做了深入分析。
在我国,生产同一类纺机产品的企业至少有二三十家,而且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大多雷同,缺乏个性。一些企业认为,导致纺机产品低价销售的另一个原因是行业内的不正当竞争。比如很多企业为了抢市场,客户不付款就可以提货,或者只预付10%的金额就能把设备拉走。在这种情况下,其他企业想涨价根本就是无稽之谈。当然,说到底还是因为这些企业的产品同质化严重,大家只能在价格和付款方式上做文章。
集成创新或将扭转困局
低价销售不仅吞噬了纺机企业的利润,更重要的是会阻碍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守住价格底线只是一个方面,多数企业都意识到,从长远来看,纺机产品是否能提高价格的真正本钱还是有没有核心技术、有没有新的卖点。
无锡丝普兰喷气织机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丁超英说,他们公司开发的一款配大提花机的喷气织机每台售价16万元,比国产的同类设备高出5万元。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掌握了喷气织机控制系统的核心技术,而控制系统的利润明显高于机械部分,从而带动了整机价格的提高。
不过,目前我国纺机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只有5%左右,远远低于机械制造业10%的平均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用于再创新、再研发的费用被迫减少甚至取消。在成本压力、生存压力来袭之时,企业在产品研发创新及技术提升方面也只能是有心无力。
纺机产品的价格长期处于低位运行,不论对纺机企业还是纺织企业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情。高勇认为,目前,纺织和纺机市场形势都比较好,是一个调整价格的好时机。现在是考验企业智慧的时候,如果上半年不抓住这个机会,可能以后就再也没机会了。
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副理事长祝宪民认为,以往国内纺机企业更多的是靠模仿创新,即引进–消化–吸收–再提高的模式,“十二五”期间,纺机企业需要转变创新模式,走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之路。而集成创新,不但包括企业内部把已有的单项技术有机组合起来、融会贯通,也包括不同企业之间集合各自优势,共同打造新的效益增长点。
今年由国内生产钢丝圈的几家企业组成的钢丝圈技术创新联盟与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合作开发的钢丝圈非常成功,产品技术含量大大提高。据联盟成员企业––重庆金猫纺织器材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崇明介绍,使用原来的钢丝圈,设备只能开到14000转/分钟~15000转/分钟,而使用新开发的钢丝圈,设备开到22000转/分钟都没问题,产品价格可从100元提高到200元,用户对此欣然接受。
如何从“低价销售导致无力创新,继而影响新一轮利润提升”的恶性循环转向“高效研发推动产品价值提升,高利润转而投入更多研发”的良性循环?在一定范围内结成企业间的创新联盟,分散研发成本,分享研发成果,也许是值得行业内企业思考的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