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聪网:王总,您好!您是我国聚合物助剂行业公认的着名专家和学者,很荣幸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最近您在忙些什么?
王克智:很高兴接受贵网站的采访。其实我只是一名长期从事塑料助剂科研工作的普通科研人员,与国内众多的前辈和同仁相比,所做工作十分有限,谈不上是专家和学者。但作为一名学科带头人,我和我的团队始终把“独具特色、矢志创新、精益求精、务实求真”作为科研工作的行为指南。面对全球范围内日益激烈的技术和市场竞争,我们深感肩上的担子很重,只有“只争朝夕”,才能适应当今世界塑料行业对助剂产品不断提高的性能要求。为此,我们力尽所能,在成核剂、抗氧剂、光稳定剂、偶联剂等稳定化助剂和功能化助剂等领域不断创新,每年都有2~3个新品种、新结构的工业化产品问世。今年我们与中国石化催化剂分公司北京燕山公司合作,10月份建成了一套年产300吨的抗氧剂KY-1330工业示范装置,目前已经正式投产。另外,我们每年10月份开始确定明年的科研计划,最近我主要的工作重点在于制订2007年的科研计划,科研计划是整个科研活动的龙头,关系到科研项目的成败,非常关键,所以最近比较忙。
慧聪网:查阅您的相关资料,我们了解到,您从85年毕业来到山西省化工研究所至今,一直从事科研工作,这期间,您一定经历过大批知识分子下海经商的浪潮,请问您为什么会毅然留在科研岗位上?
王克智:的确,我是80年代中期毕业的大学生,参加工作这20年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而在社会转型期间,人们的思想比较活跃,容易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正如你所说的90年代初期的“下海潮”、“出国潮”一样,应该说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我认为,人生成功的前提是正确认识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事业。我的性格中蕴藏着一股“倔”劲,喜欢具有挑战的科研工作,加上农民后代的背景,自认为能吃苦,所以没有随“潮”而动,坚持留在科研岗位,在这个岗位上,尽管有艰难,有困惑,但更多的是快乐,因为科研是我的兴趣所在。
慧聪网:很多研究所都经历过四处找项目、筹经费的日子,请问您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现在您和研究所的知名度很大了,您选择项目的原则是什么?
王克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科研体制进行了三次大的改革,技术开发类科研单位经历了科研成果商品化、减拨事业费和转制为科技型企业三个过程。和许多兄弟科研单位一样,山西省化工研究所也有过阵痛,也经历过“找米下锅”、“寅吃卯粮”,甚至难以维计的艰难过程。在这种状况下,如何使科研工作适应改革的需要,符合自己的特点,并在市场中确立自己的定位就成了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90年代中期,我们吸取计划经济时期科研工作“闭门造车”、科研选题脱离市场,科研资源过于分散等教训,提出了在专业领域上“有所为,有所不为”,在项目选题上与塑料加工行业“融合”,注重引导市场、开发市场,逐渐形成自己在塑料助剂领域的特色。在已经确定的“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我们提出了围绕聚烯烃改性、工程塑料加工、电子电器配套塑料和聚氨酯材料成型四大目标市场重点开展成核剂、抗氧剂、光稳定剂和偶联填充剂四大功能助剂的“四纵四横”战略,在“十一五”末形成集新功能塑料助剂结构设计、合成工艺研究和性能评价与中试产业化于一体的创新研究体系。总的来说,我认为作为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选题一定要市场优先,在技术和市场发展的结合点上选择符合自己实际的科研项目。
慧聪网:我们发现,您的研究范围很广泛,成核剂、抗氧剂、光稳定剂、偶联填充剂等等都有所涉及,而且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为什么您能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佳绩?
王克智:相对来讲,我在这个领域“历史”比较长,要说有成绩的话,应该感谢我们这个行业的许多老前辈、我的团队成员和中国石化、中国塑协等方方面面的领导和专家,我的每一步成长经历都离不开他们的指导和配合。这里,我特别要提出的是合作在科研工作中的重要性。我们知道,任何一个人的精力都是非常有限的,任何人的工作都是整个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环节,要想取得成功,自然需要其他环节的支持和协作。科研合作包括内外两个方面,对内就是团队成员之间关系的协调,大家要有共同的目标和志向,对外就是与相关领域研究和产业部门之间的合作。坦率地说,不会合作就不能成功。
慧聪网:由您主持完成的多项国家攻关项目、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和特大型企业委托项目已转化投产,为国家和企业创造了产值,节约了外汇,并且其中多项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完成这些攻关项目的过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一定有很多不平凡的故事,您能给我们讲一讲那些让您最难忘的经历么?
王克智:20多年来,我和我的团队先后承担并完成包括国家攻关项目、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和中国石化等特大型企业委托项目20多项,这些成果绝大多数已经形成系列化的产品体系,为国内塑料工业的发展做出了一点贡献。回想这些过程,有幸福、有快乐,当然也有曲折和有艰辛。要说最难忘的经历,应该在起步之初吧。上世纪90年代,我们进行TM系列成核剂的中试,其时研究所刚刚开始进行成果的内部转化,公用工程、中试条件都不配套,我带领几名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又缺乏工程化的经验,硬是靠着一种信念,一种精神,承受着脑力和体力的压力,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完成了成果转化和市场开发工作,对我而言,这个项目具有标志性意义,所以印象很深。
慧聪网:您认为从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值,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王克智:科研成果的转化是实实在在的事情,来不得半点虚伪和做假。一个科研项目从构思到转化为市场产品,要经过许多环节,也要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以我个人之见,科研单位是成果开发的主体,企业是产业化的主体。科研人员从项目选题到工艺和应用研究都必须紧紧围绕市场和产业化这个核心,一项成果在实验室完成以后并不意味着这个项目的结束,科研人员必须继续开展中间试验,中试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对工艺过程的完善,还在于培育和开发市场,因为一项成果能否成功转化,市场认可度是最重要的因素。
慧聪网:请您简单分析一下我国助剂行业的市场状况,哪些品种是目前需要大力发展的?有没有已经过剩的品种?
王克智:塑料助剂是塑料工业的伴生产业,其市场规模、技术进步与塑料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塑料工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全国塑料制品的年产量已经超过2000万吨,跃居世界第二。与之相适应,助剂产品的消费量也达到了180万吨,形成了一个门类比较齐全、行业管理相对规范的精细化工产业体系,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塑料加工产业的发展。然而,相比之下,我国塑料助剂的整体实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很明显,其突出表现是:
生产企业多,生产品种单一;
总生产能力大,单产能力小;
传统品种多,新功能、高效化品种少;
仿制品种多,自主创新结构少;
合成与制备技术研究多,机理和应用研究少。
凡此种种,足以说明我国目前只能说是塑料助剂的生产和消费大国,要想立足世界,成为塑料助剂的强国,任重而道远。
慧聪网:最后想请您给塑料制品加工企业一些忠告,面对纷乱的市场,应该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助剂产品?
王克智:助剂是塑料工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与合成树脂、塑料机械并称为塑料加工的三大要素,可以说塑料工业的技术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助剂的配合水平,作为从事助剂开发和研究的科研工作者,真切地希望与塑料加工行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针对塑料制品加工中存在的问题,从原理上、技术上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我想只要助剂行业和加工行业之间形成一种默契,一定能够达到互赢共进的目的。
慧聪网:非常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来接受我们的采访!
王克智简介: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山西省化工研究院总工程师兼精细化学品研究部主任。长期从事塑料助剂和聚合物改性研究开发工作,先后承担并完成聚合物助剂方面的国家攻关项目、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山西省科技攻关项目、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中石化总公司项目20多项,主编和参编技术专着7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在聚合物助剂领域具有较高的造诣,多次主持和参加国家塑料助剂五年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是国内聚合物助剂行业公认的着名专家和学者。由其承担完成的TM系列聚烯烃成核透明剂、TMA系列(取代)芳基羧酸皂类聚烯烃成核剂、TMB系列聚丙烯β晶型成核剂、TMP系列(取代)芳基磷酸酯盐类成核剂、反应型受阻胺光稳定剂GW-628和KY系列受阻酚类抗氧剂等项目已投入工业化生产,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一项。目前兼任中国工程塑料工业协会塑料助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专家组成员、《中国塑料》、《塑料工业》、《塑料科技》、《现代塑料加工应用》、《塑料助剂》等刊物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