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燃防火材料-网上贸易平台 | | WAP浏览
服务热线:4006555305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价格行情 » 纺织纤维 » 正文

传统技艺面临失传,花毡如何凭时尚重新走入现代生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8-09   浏览次数:1780  分享到: 分享到腾讯微博
 传统技艺面临失传,花毡如何凭时尚重新走入现代生活?


去新疆维吾尔族人家做客,极具民族特色的花毡装饰会让你感到置身花的海洋,感受到来自维吾尔族的热情和魅力。维吾尔族花毡制作技艺在新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很高的艺术价值,2008年6月,该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年来,随着对传统手工技艺的挖掘、整理和保护,维吾尔花毡技艺在传承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花毡体现美学思想
 
维吾尔语称擀花毡为“坦力玛特”,从制作工艺上可以分为擀花毡、印花毡和绣花毡等。
 
擀花毡分为两种:一种是纯色羊毛和杂色羊毛根据图案一次性擀制;一种是先擀一部分白色羊毛做成底毡,再将一部分白色羊毛染成各种颜色,拼接在底毡上再次擀制。擀制时先在芨芨草帘子上绘制好图案,然后在绘制好图案的图稿上填上各色羊毛,再铺上弹好的杂色底毛,并在底毛上面均匀地洒上温水后压平,最后把芨芨草帘子卷起来扎捆,将扎捆好的帘子进行擀制。比较传统的擀制方法是工匠用胳膊擀、用脚蹬,或者用绳子从各个方向拉拽。擀好以后把帘子打开,毡子边上还需要打穗子,然后晾毡。印花毡是将做好的单色底毡打湿,让毡子能够沾上颜色,然后用木模戳印,把图案、颜色印在羊毛毡上。绣花毡是用索子在彩色的毡子上绣出图案。
 
维吾尔花毡在配色上分为无色系和有色系。无色系主要是用原色羊毛中的黑色、白色、棕色搭配而成,这样的花毡没有染色工序,织造出来的毡子颜色素雅、淳朴。有色系是把白色的羊毛染成鲜艳的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等,然后进行色彩搭配。花毡的花样丰富,典型的花样有:笼型花、大端盘花、石岩花、石榴花、那瓦古丽等30多种花样,在制作过程中可将其互相搭配成多种不同的美丽图案。
 
擀制的花毡制作过程费工费时,但牢固耐用、纹样清晰,因而在新疆广为流传。制毡工艺在新疆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古丝绸之路繁华的1~3世纪。在新疆众多的出土文物中就有楼兰古墓出土的1~3世纪的毡帽。目前,绣花毡和印花毡的制作工艺已接近失传。
 
传统技艺面临失传
 
维吾尔族传统花毡有着悠久的传承史,但在现代工业化的影响下,各种原因造成了维吾尔族传统花毡不仅在适用范围上缩减,而且还在花色、技艺、图案上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花毡逐渐被各类毛纺织品所代替,其手工艺也面临失传的困境。如用腈纶线加工的地毯价格便宜、做工时间短、需要的劳动力少,并且不易被虫子咬坏、不易脱毛等优势慢慢占据了花毡在维吾尔族纺织品市场上的位置,导致花毡的消费人群减少。
 
制毡是一项做工时间长、需要的劳动力多的技艺,但因为顾客少,导致工匠的收入微薄,很多毡匠都放弃了民间传统制毡技艺。由此,制毡艺人的数量锐减,师徒传承无法维系,鲜有人愿意学习该工艺,无人可传承的局面致使传统的制毡工艺面临消失。曾经有创业团队调查发现,许多少数民族年轻人表示不会做、不想做毛毡,不少人已对此失去兴趣。调查还发现,30岁以下的年轻人,已基本不会做花毡,仅知道这是本民族的一种重要日用物品,是一种文化及情感传承。
 
目前,维吾尔族传统花毡工艺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一是加工机器效率低,传统的维吾尔族制毡技艺由纯手工制作,但耗时长,所需劳动力多,因此维吾尔族民间发明了一些加工机器,但囿于设备技术落后,所以效率往往低下。二是产品品种单一,传统制毡传承手段较为单一,致使花色品种均过于单一、创新滞后、赶不上时代的步伐。三是制毡艺人缺乏创新,生活在较偏僻乡村地区的制毡艺人几乎没有渠道认识、发现并理解现代工艺品市场的消费需求,无法对维吾尔族传统的花毡进行改造与创新。四是消费者少,花毡的品种单一、脱毛等缺点使维吾尔族的传统花毡无法在都市商业区域占领一席之地,导致消费人群仅限于乡村的维吾尔族消费者。
 
传承发展将毡变宝
自2015年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联合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等高校举办了11期共660人次的维吾尔族、蒙古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花毡传承人群培训,取得了丰硕成果。一些学员成为当地非遗传承的领头人,出现了“培训一人,带动一片”、助力精准扶贫的良好局面。
 
有分析人士称,培养花毡工艺非遗人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的、科学的和系统工程。但是基于当前的状况,只能通过定期举办花毡工艺培训,短时间内增加花毡工艺知名度和培养较为基础的花毡工艺品制作人群。但是并不能因此忽视、放弃长期科学系统的非遗人才培养。如通过各地已经成立的花毡制作小组来推动成立更加规范的花毡工艺培养组织,借此培养高素质的花毡工艺非遗人才。
 
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延续堪称“易碎品”,更容易出现传承链中断,某些领域或项目往往不经意就会消失于历史的烟尘之中。这一严酷现实,让更多年轻的匠人深感责任之重。在新疆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项目组负责人、博士后王敏看来,对传统的花毡技艺在“强基础、拓眼界、不变其本”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用更易被现代人接受的审美方式和设计理念,让这些昔日远离城市生活和公众视野的传统手工艺品以耳目一新的方式重新走进现代生活,让年轻人喜爱并接受。
 
不仅如此,从2016年起,一个以聚焦新疆非遗培训前沿资讯,推介新疆非遗传承技艺最新动态,记录新疆非遗传承人群手作瞬间,打造新疆非遗手工技艺时尚名片为己任的微信公众号——“非遗巴扎”横空出世,成为关注花毡技艺传承的人们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很多创意变成了实际产品,走向了市场。“非遗巴扎”项目负责人王敏表示,曾经一度,人们为非遗文化的难以为继而深感忧虑。在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末梢神经的今天,创意无限的生活方式不断丰富和影响着年轻一代。相信非遗所具有的生命力会吸引更多年轻的目光和身影。因为关注,也是传承的一部分。

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防火资源网>赞同其观点,<防火资源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 周排行
  • 月排行
  • 总排行
最新资讯
 
 
 
 
网站首页 |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服务协议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旧版本 | 闽ICP备09009213号
©2019-2021 FIRET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闽ICP备09009213号-1在线客服 点击QQ交谈/留言 点击QQ交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