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顶层设计” 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
“着力加强顶层设计,抓紧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明确三地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综合交通体系等重大问题,并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项目安排等方面形成具体措施。”
“着力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充分发挥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发展协调机制的作用。”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上指出
解读: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当下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从多年的两位数转入到“七上八下”的中高速增长阶段,需要探寻全新发展动力。带动北方经济、连接南北发展的京津冀被寄予厚望。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把握好顶层设计这一关。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强化顶层设计,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区域优势资源的互补配置,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提高其综合承载能力和内涵发展水平,推动各种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推动区域之间协同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一加一大于二”或“一加二大于三”的效果。京津冀的成功探索,将为全国各地提供样板和示范。当然,协同发展的根本前提首先必须真正做到心“同”力“协”,绝不能“面和心不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大家一定要增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的体制机制的勇气,继续研究、明确思路、制定方案、加快推进。
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必须去除官本位思想。一些地方强调地方利益、区域发展,搞这样那样的地方保护主义甚至“自立为王”,搞“老子天下第一”。这样的思想不但不利于地方发展,更不利于区域协同发展,必须坚决予以克服和剔除。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绝非易事,需要各地区、各部门痛下决心,摒弃一切私心杂念,以大局为重、以国家利益为重、以民族振兴为重,勉力于全面深化改革,力争早日形成新的体制机制,才能共同谱写区域协同发展新篇章。
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大挪移是“当头炮”
“着力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对接产业规划,不搞同构性、同质化发展。”
“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在已经启动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的基础上,完善防护林建设、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清洁能源使用等领域合作机制。”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上指出
解读: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推进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部分产业外移是其核心内容。事实上,三地的产业发展由于历史和政治方面的原因,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差异,并且这种差异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加大。同时,三地之间的差异性为京津冀地区提供了一个互补发展的机会。
京津冀产业版图正在重构——北京“转”、天津“立”、河北“补”。北京:不再摊大饼,必须腾笼换鸟,构筑“高精尖”产业体系;天津:协同上下功夫,错位上做文章,发力做实“北方经济中心”;河北:纵使伤筋动骨也要脱胎换骨,打响压减过剩产能攻坚战,渴盼借力京津绿色崛起。
“水病”似血脉不通,雾霾致呼吸不畅。京津冀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了 “同呼吸的痛”。为改善生态环境,三地一定要联防联控,实现生态保护一体化。通盘考虑三地的整体环境承载力,着眼于扩大总体环境容量生态空间,积极建立京津冀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合作机制。
“大气十条”出台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防治大气污染,协作轨道已通畅。今年1—5月,京津冀13个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7.6%,区域协同发展,率先在大气治污上取得进展;“水十条”编制完成,一场旨在根治“水疾”的战役即将打响。京津冀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的合作空间次第打开。
“一体化”的城市群、交通和市场
“着力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促进城市分工协作,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提高其综合承载能力和内涵发展水平。”
“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把交通一体化作为先行领域,加快构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
“着力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下决心破除限制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各种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上指出
解读:北京大城市病的困扰,交通一体化的破题,市场一体化的构建,这些问题怎么解,是三地协同发展的难点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如同一张巨大的网,“一体化”的思维连通了三地的城市群、交通和市场。
针对北京大城市病的困扰,当务之急,是要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修订城市发展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的转移,可以到天津,可以到河北,也可以到外地。哪里环境优、服务好,就可以去哪里,鼓励运用市场手段,实现用脚投票,因此,对地方政府来说,关键是提升环境,完善服务。
“路通,才能人通、财通。”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先行先导已成共识。三地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同绘一张图,首先需要的就是顶层设计和一体化规划,以及由此带来的体制机制创新。可喜的是,北京大外环将于2016年通车,国土资源部等部门正在推动轨道交通为导向的新型城镇的发展,其中重点就包括京津冀地区。
京津冀协同发展,宛如一座路标巨钟,所有的齿轮、发条相互咬合在一起运转。能不能让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充分流动,高效配置,衡量着市场一体化的成效和水平。如今,三地人才资质互认逐步实现,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医疗定点机构互认,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平台等不断推进…… 此外,自7月1日起,京津冀三地实现通关一体化,成为打破割据、推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先行者。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然开篇。京津冀协同发展,既要做好顶层设计,又要加强三地协作;既要跳出“一亩三分地”,还要种好“一亩三分地”;既要调整产业布局,又要促进交通一体化;既要优化城市布局,又要扩大生态空间;既要市场决定,又要政府善为……京津冀演绎的,既是产业重构的一次大变局,又是机制创新的一次大试验。
专家和网友热议京津冀一体化:
贾康(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我认为,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规划一定要至少覆盖一二百年的发展。
管清友(民生证券宏观院副院长):把利益分配机制搞对了,一切问题迎刃而解。京津冀协同发展,恰恰也是如此。老让河北付出是不行的,所以在协同发展问题上要有一个基本的利益概念。处理机制问题的核心就是把利益搞对,使其能够实现共生、共赢、共融。
冯奎(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中小城市是整个城市群里面的一部分,它能够一步跨入全球的信息流、资金流、物质流。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当前中小城市的治理,对于领导者素质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李铁(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京津冀三地之间最难破的是行政壁垒。行政壁垒在中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整个交通基础设施的供给和它的审批程序是按行政区划来申报。
网友“呼喊”:同呼吸,共命运,北京的雾霾太严重了,什么时候能治理好,有没有时间表?
网友“倒插笔”:以后北京、天津、河北的重要岗位的官员每年按一定比例轮换,这样或许有助于他们跳出“一亩三分地”的惯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