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国内碳纤维实际用量近1万吨
碳纤维企业“小而散”整体亏损
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属于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新材料之一,并列入国家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高性能纤维应用及产业化是规划中的十大重点方向之一。目前,我国碳纤维产业整体技术现状是T300级碳纤维已掌握工业化生产技术,T700级碳纤维已基本掌握工业化生产技术,T800级碳纤维处于试验线试制阶段,M40级碳纤维处于研发、试制阶段。
全国(大陆)碳纤维生产企业共30余家,2013年碳纤维的产能已近14000吨,实际产量不足3000吨。与去年相比产能增长约40%,产量增长20%多。从事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研制和生产,以及设备制造的厂家有百余家。其中大多是生产体育休闲用品,从事航空航天等高端碳纤维复合材料研制、生产单位10余家,从事纤维缠绕和拉挤成型工艺生产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企业共40余家。
据业内有关资料报导,2013年全球碳纤维产能近10万吨,产销量约5万多吨。我国碳纤维实际用量约近1万吨,占全球碳纤维产量的1/5。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应用领域所占比例为航空航天等市场的10%,一般工业市场的30%,体育休闲用品市场的60%。
由于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领域的特殊性,国外对高性能碳纤维技术与高端工艺装备实施垄断封锁,低端碳纤维产品向我国倾销(在一定程度上又推动了碳纤维复合材料企业的发展),加上我国碳纤维企业小而散的状态,质量尚不太稳定,而且生产成本高于进口同类产品价格,全行业呈亏损状态。
2013年10月,工信部印发《加快推进碳纤维行业发展行动计划》。计划提出,经过3年努力,初步建立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体系,碳纤维的工业应用市场初具规模;到2020年,我国碳纤维品种规格齐全,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和国防科技工业对各类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品的需求,初步形成两到三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碳纤维大型企业集团及若干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产业链完善的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集聚区。计划要求在产业推进发展进程中不忘转型升级,并鼓励骨干企业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力争到2020年,前5家生产集中度提高至70%以上。碳纤维产能如果能够持续稳定生产,必将取得突破并在全球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将有力支持中国高性能复合材料发展,调整产业格局。
11 三年内公布行业准入管理申报结果
淘汰落后产能增强企业自律意识
2013年10月18日,玻纤协会与工信部在北京组织进行了玻纤行业准入公告管理申报企业专家评审会,对申报的45家玻纤企业进行初审;2014年1月7日,巨石集团、泰山玻纤、重庆国际、江苏九鼎、四川玻纤等30家符合准入条件的玻纤企业进入第一批公示名单,公示时间为2014年1月7日~2014年1月21日。进入公告名单的玻璃纤维生产企业要严格按照准入条件要求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每两年对照准入条件开展一次自查,填写《玻璃纤维行业准入公告管理企业年度自查报告书》,并报送省级工业主管部门。计划三年内行业内所有符合准入条件的企业逐批公示完毕。协会和工信部以此坚决遏制和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制品深加工业,实现行业的转型升级,增强企业的自律意识和行业大局观,不让假冒伪劣产品影响行业的声誉,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对行业有益的事情,这是专家、企业以及协会共同的呼声。我们要代表行业的利益,就一定要代表行业先进的利益。
12 玻纤企业产品结构不同形成两极分化
合作赢利模式不断创新实现优势互补
2013年,经营单一品种的玻纤企业赢利艰难,在玻纤市场处于被动地位,如玻纤电子布企业亏损严重;但具有多种产品结构、差异化经营的玻纤制品企业创收良好。企业间不断打破旧有合作模式,寻找新的合作及赢利模式,如重庆国际收购常州宏发、AGY上海工厂,增强了重庆国际在风电、细纱领域与国内外玻纤企业对抗的竞争力,实现了市场区域的互补性。同时又可借鉴收购企业的技术与管理,将其复制移植到自身的管理中,从而提升整体生产管理水平。
13 玻纤企业“走出去”规避反倾销风险
完善快捷物流体系提高全球竞争力
不断上涨的能源、劳动力成本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使中国已经不再具有低成本优势。而金融危机的持续不退,也使欧美贸易保护主义频频抬头。在这种环境下,玻纤企业毅然选择“走出去”。2013年11月27日,巨石埃及公司年产20万吨玻璃纤维生产基地一期工程——年产8万吨池窑拉丝生产线成功点火,巨石集团布局国际化和市场全球化战略正式迈上新的征程。而重庆国际在继收购OCV巴西卡皮瓦里工厂后,2013年9月下旬,作为控股60%的第一股东入主AFG公司,将在中东建立起规模化的玻纤生产基地,销售优势辐射欧美、中东、亚太等玻纤市场。凭借当地优厚的贸易政策,“走出去”的企业可规避反倾销、反补贴等国际贸易壁垒带来的风险。同时极具优势的地理位置和完善快捷的物流配送体系,将极大程度地提高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14 中国在建自贸区涉及31个国家和地区
东盟自贸区对国内玻纤厂商造成压力
自美国20世纪50年代初首次提出自由贸易区概念后,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全球已有1200多个自由贸易区,其中15个发达国家设立了425个,占35.4%;67个发展中国家共设立了775个,占65.6%。中国在建自贸区有18个,涉及3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已签署自贸协定12个,涉及20个国家和地区;正在谈判的自贸协定6个,涉及22个国家。
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以来,日本NEG马来西亚分公司利用中国—东盟自贸区相关协议享受零关税优惠,大量出口玻纤短切纱产品至中国,并以低于市场价格的优势抢占中国玻璃纤维厂商的客户,对我国玻璃纤维厂商造成损害。建设自贸区是经济全球化的大势所趋。对外开放市场,既会给本国带来发展机遇,同时也给国内产业带来压力和挑战。相较之下,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与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起点不同、发展程度不同,民族产业的力量还不足以抵抗国外企业的这种不正当竞争。我们当下需要的就是规避自贸区带来的弊端,利用自贸区“走出去”。
15 全球纤维复材产业重心转向亚洲
产品设计制造应用普及环保理念
全球纤维复合材料产业的重心已从欧美发达国家转向亚洲,亚洲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发展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区域,而中国成为全球纤维复合材料发展关注的焦点。以纤维增强热固性复合材料为基础,大力发展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及制品应用开发,推动产业升级、产品升级,走出一条产业发展的健康之路。
在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支持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纤维复合材料会更加广泛地应用于航空航天、建筑工程、石油化工、交通运输、能源工业、机械制造、船艇、体育器械等国民经济各领域,并保持增长态势,产业发展将会呈现以下特点: (1)热塑性纤维复合材料因其容易回收再利用的特点,占据半壁江山;(2)以碳纤维为主的高性能复合材料的发展将会加快;(3)复合材料工艺集成技术、低成本、低排放的制造技术逐步提升;(4)环保理念在产品设计、制造、使用等各个环节普及应用。
16 新能源等领域成复材产业发展重点
面向市场实现技术优势型战略转移
在国家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和可持续发展政策引领下,新能源领域、建筑领域、交通运输、电力工程、海洋工程和环保工程等领域的市场开发成为复合材料产业的发展重点。巨大的市场潜力支撑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在全球面临能源危机和资源短缺之时,纤维复合材料企业要面向市场,形成自己的技术开发团队,使行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从成本优势型战略向技术优势型战略转移。中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产业链的整合,已经吹响进军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