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出口数量降幅趋缓,价格上升,贸易顺差9.75亿美元
2013年玻璃纤维及制品出口数量为119.1万吨,同比降低1.60%,较前三季度降幅趋缓;出口商品金额19.2亿美元,同比降低1.31%,玻璃纤维及制品出口均价1613.8美元/吨,较前三季度价格有所回升。在2013年艰难形势下,玻璃纤维及制品进出口贸易仍实现顺差9.75亿美元。另外,大局上还需要考虑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建设的产能对出口数据造成的影响,所以不能单凭数字的下降判定国内企业竞争力减弱。
2013年玻璃纤维粗纱制品出口量53.4万吨,同比降低2.58%,出口金额4.98亿美元,同比降低5.90%,均价933.8美元/吨,出口均价相对稳定,但进口价格仍低于出口价格,并且价差进一步拉大,使粗纱制品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利润进一步压缩。玻璃纤维席出口增长较快,2013年出口4.18万吨,同期增长31.6%,出口金额0.63亿美元。二、纤维增强塑料制品行业
(一)行业整体情况
2013年我国纤维增强塑料制品行业处于前几年高速增长后的相对需求平缓周期。全年纤维增强塑料制品行业总体产量约为410万吨,增长2.5%。其中,纤维增强热固性产品为273万吨,增长1%;纤维增强热塑性产品为137万吨,增长5%。
据国家统计局对392家规模以上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品生产企业2013年的经济效益统计数据显示:主营业务收入721.6亿元,与去年同期716.5亿元相比增长0.7%;利润60.4亿元,同期增长4.6%;企业亏损面为12.0%,与去年12.7%减小了0.7%。2013年160家玻璃纤维增强热固性塑料制品生产企业产量为259.9万吨,累计增长率-9.8%,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品制造业500万以上项目投资完成153.1亿元,增长率为11.3%。
(二)按成型工艺分类
(1)缠绕制品
2013年缠绕制品总产量70多万吨,同去年相比基本持平。其中纤维增强塑料输(排)水管产品因受项目投资建设放缓、市场无序竞争和问题工程带来的负面影响致使产量下降,但西北地区项目开工建设优于其它地区,需求增长较快。连续管道成型工艺因其产品质量的稳定均一性受到企业关注并呈发展趋势。
复合材料贮罐的塔器在石油化工、酿造等领域获得广泛认可,需求平稳并部分出口;石油工业用复合材料高压管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但呈现国内市场销量下降,国外市场销量上升的趋势;复合材料脱硫制品、水处理制品在环境工程中进一步得到广泛应用;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需求拉动了复合材料CNG气瓶的增长。
冀州市中意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和河北可耐特玻璃钢有限公司开发的复合材料地下双壁储油罐投入批量生产并安装应用,由于该产品具有超强耐腐、自动泄漏报警、高效环保、安全经济等独有特性,可广泛应用于石油类制品、化学溶剂的贮存,特别适用于石油类制品、化学溶剂的地下储存,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2)模压制品(SMC/BMC)
2013年复合材料模压 SMC/BMC制品产量约37万吨,同比下降约4%。SMC/BMC汽车部件的产量和效益均有所下降,电器(电力)用SMC/BMC制品产量基本持平,高铁、地铁轨道交通的项目建设带动轨道交通用SMC制品的需求增长,建筑、新能源和新农村建设成为模压制品的增长点。
(3)拉挤制品
2013年复合材料拉挤制品产量约28万多吨,同比增长约8%。主要应用为电力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化工防腐等领域。复合材料电缆、复合材料桥梁、复合材料杆塔、聚氨酯拉挤制品已成为复合材料行业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4)连续板材
2013年复合材料连续板材产量约14万吨,同比增长10%以上。主要应用领域为建筑工程、工业厂房和农牧业设施以及厢体板,成为复合材料增长较快的一个产品。
(5)风电复合材料制品
2013年风电用复合材料量20多万吨。风电产业见底回暖趋势明显,在去年新增装机1296万千瓦上迎来增长,新增装机1610万千瓦,增长20%多。风机叶片向大型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相继推出适合低风速、海上、高海拔地区的产品。业内整合加快,叶片生产企业也趋向于逐步摆脱前几年被动接受市场需求的局面,主动的选择市场和开发性价比合理的产品为主机厂配套。
(6)纤维增强热塑性产品(FRTP)制品
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因其重量轻,抗冲击性和疲劳韧性好,成型周期短,可循环利用等诸多优点,尤其是长纤维增强热塑性产品(LFT-D)为业内关注与发展重点。
纤维增强热塑性产品已进入交通运输、航空航天、新能源、基础设施、建筑、电子电器、船艇、医疗器械、体育休闲器械等多种应用领域,其中在交通运输、电子电器等领域发展迅速。预测到2015年全球纤维增强热塑性产品占纤维复合材料50%的份额。
2012年7月福建海源自动化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自动长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LFT-D)模压生产线投放市场,至2013年底共生产销售10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的最大产能为600kg/h。加上原有的上海耀华大中、上海GSI、长春英利的生产线,国内已有15条LFT-D生产线。在生产汽车部件等产品外,建筑模板、养殖场地漏板已批量化生产。
(7)碳纤维及复合材料
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属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新材料之一,并列入国家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高性能纤维应用及产业化是规划中的十大重点方向之一。目前,我国碳纤维产业整体技术现状是T300级碳纤维已掌握工业化生产技术,T700级碳纤维已基本掌握工业化生产技术,T800级碳纤维处于试验线试制阶段,M40级碳纤维处于研发、试制阶段。
全国(大陆)碳纤维生产企业30余家,2013年碳纤维的产能已近14000吨,实际产量不足3000吨。与去年相比产能增长约40%,产量增长20%多。从事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研制和生产,以及设备制造的厂家有百余家。其中大多是生产体育休闲用品,从事航空航天等高端碳纤维复合材料研制、生产单位十余家,从事纤维缠绕和拉挤成型工艺生产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企业40余家。
据业内有关资料报导,2013年全球碳纤维产能近10万吨,产销量约5万多吨。我国碳纤维实际用量约近1万吨,占全球碳纤维产量的1/5。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应用领域所占比例为航空航天等市场约10%,一般工业市场约30%,体育休闲用品约60%。
由于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领域的特殊性,国外对高性能碳纤维技术与高端工艺装备实施垄断封锁,低端碳纤维产品向我国倾销(在一定程度上又推动了碳纤维复合材料企业的发展),加上我国碳纤维企业小而散的状态,质量尚不太稳定,而且生产成本高于进口同类产品价格,全行业呈亏损状态。
2013年10月,工信部印发《加快推进碳纤维行业发展行动计划》。计划提出,经过3年努力,初步建立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体系,碳纤维的工业应用市场初具规模;到2020年,我国碳纤维品种规格齐全,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和国防科技工业对各类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品的需求,初步形成两到三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碳纤维大型企业集团及若干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产业链完善的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产业集聚区。计划要求在产业推进发展进程中不忘转型升级,并鼓励骨干企业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力争到2020年,前5家生产集中度提高至70%以上。碳纤维产能如果能够持续稳定生产,必将取得突破并在全球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将有力支持中国高性能复合材料发展,调整产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