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从20世纪60年代诞生之日起便备受瞩目,从仅作为指示灯发展到照明,经历几个跳跃的阶段。到2000年以后,功率型芯片的产品化促进了LED向通用照明的发展。到2012年,LED照明技术的飞越加上政府的大力倡导推动了中国照明市场的巨大变革。因此,照明业内很多人士将2012年视作中国LED照明的元年。
这个进程以国家发改委联合其他部委发布《中国逐步淘汰白炽灯路线图》和中国科技部发布《半导体照明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作为高潮,强力地推动了整个LED的跨越式发展;当然,也标志着中国的LED照明行业正式进入“战国”时代。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经有超过4000家企业在从事LED照明相关产品的生产,但其中绝大多数企业的规模较小,产值超过1亿元的凤毛麟角。
据麦肯锡公司的报告,全球LED市场规模在2016年将达到40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200亿元,中国所占份额达到40%。巨大的市场蛋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规模小、一拥而上势必引起无序的价格竞争,压缩利润空间,加上无核心技术和专利壁垒,大多数的LED企业只能在为国际品牌代工或在周边配套部件生产上苦苦支撑。短短几年,就出现“只能勉强赚点加工费”的行业状况,使笔者不由得联想到中国曾经辉煌过、又快速衰亡的照相机行业。笔者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认为照相机行业的衰落对现今的LED行业有“以史为鉴”的意义。
中国的照相机生产始于1947年,品牌名称为“仙乐(SELO)”,实为进口零部件的国内组装。作为精密仪器,真正国产化的照相机则是1956年天津产的“七一”牌,但也不能算为工业化生产的照相机。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的第一部国产照相机是在仿制西德的LEICA基础上制造的“上海58-II”型。在随后的时间里,作为“脸面”的照相机生产在各地展开,先后有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广州、重庆、福州等地,争先恐后,崭露头角。当时的年产量约2万台。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口号下,到1959年,我国的照相机产量已突破10万台。
在随后的阶段,虽然经历了“文革”的低谷,但到了70年代末期,仍有近40个工厂和研究单位在从事照相机的生产和研发。在国务院的直接支持下,中国的照相机在80年代中期达到了辉煌的顶峰。从50年代的襁褓期到80年代的壮年,短短30年,诞生了很多著名的照相机品牌,如:海鸥、长城、幸福、珠江、东方、华夏、红梅、虎丘、凤凰、牡丹等等,产品涵盖了120型和135型两个大的族群,产量也超过了100万台。但在今天的摄影器材市场上,只能在古董级别的店里或二手相机店里寻觅到上述品牌的产品。跟年轻的发烧友再提这些品牌的时候,迎来的往往是“友邦惊诧”的目光。目前只有海鸥照相机和凤凰照相机仍在少量生产“经典款”或“纪念款”。让人扼腕叹息、唏嘘不已。
中国照相机行业的衰落,究其原因,除了改革开放、大量先进技术和国际知名品牌进入中国市场、挤压国产品牌的因素外,更多的应归咎于行业自身的原因。笼统地可以归纳为:
1)“面子”大于“里子”
照相机作为高精技术产品,无疑成为各地区争相上马的宠儿,在“总路线”和“大跃进”的鼓舞下,能上不能上都要上,紧跟时代脉搏,这可以从各城市当年争相上马相机厂可见一斑。全国生产过照相机的城市有:北京、天津、南京、重庆、广州、福州、丹东、哈尔滨、上饶、临夏、华蓥(广安)、南阳、枝城、无锡、苏州、西安、青岛、余姚、杭州、常州等20个城市。照相机的生产无疑为这些城市争得了“面子”。可是,统观这些城市的产品系列会发现,绝大多数产品雷同,你家“双镜反光”,我也“双镜反光”;你“旁轴”我也“旁轴”;你“单反”,我也“单反”,惊奇的是,当你把各种品牌的相机摆在一起的时候会发现:天啊,模具共享啊!挣足了“面子”却严重缺少了核心技术和独创性的“里子”。没有特色,缺乏原创性动力,其结局自然是达尔文理论:物竞天择、优胜劣汰。
用这角镜子照照现今的LED行业,也会发现,亦“异曲同工”啊。暂不谈LED照明产品生产对空气清洁度的极高的要求,且看LED产地分布就能看出争先恐后了。作为照明节能概念的标兵,LED产品的生产自然成为各地尽可能开工的目标和业绩标杆。现在,在从事或即将启动LED照明生产的地区有:东北的辽东半岛、华北的京津冀、华东的长三角、华南的珠三角、华中的九省通衢、华北的黄帝故里、西南的云贵川渝。
是不是有遍地开花的迹象?问题是:我们生产的产品中有我们的核心技术吗?全球LED产品的专利一半以上掌握在美、德、日等国家企业的手里,从外延片的生长到芯片切割分类,从衬底到封装,从荧光粉到透镜,从COB到SMD,林林总总。核心技术和专利切实地成为悬在中国生产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稍有不慎,便“其血玄黄”。不掌握核心技术的“里子”,在国际技术快速升级的大潮中,可能刚开工的企业便会成为烂尾,因为--可能生产出的新产品已经处于“过去时”了。为了小“面子”而丧失大“里子”,长远看,得不偿失。核心技术和创新精髓来源于实事求是和脚踏实地。尊重科学、敬畏科学才能不断进步,虽“蜗行牛步”,但优于“裹步不前”。
2)“筷子”多于“盘子”,是指僧多粥少,僧指企业,粥指消费空间
我国历来自豪于人口众多、市场规模庞大,总有“多少分得一杯羹”的侥幸想法。回望照相机行业的发展巅峰时期,即80年代中期,百万的产量相对于10亿人口,绝对可以用毛毛雨来形容。但静下心来思考,在当时的老百姓收入的水平上,能够消费得起照相机这个在没有列入“三转一响”高级品的人群中,可能就显得超量了。产品雷同加上供大于求,自然引起企业价格比拼(还好,计划经济,压力不大)。价格竞争导致企业的利润空间难以支撑研发和创新,更难以“睁眼看世界”而“师夷长技以制夷”了。
对于今天的LED照明市场,境遇也差不多。从宏观想象上或从各种市场研究报告中,我们随时可以找到让我们开心的数字,动辄千亿,年增长两位数。但冷静地从消费结构金字塔中找寻我们的定位和份额,我们可能就无法笑得出了。目前,绝大多数的国内LED生产企业,无论是芯片,还是灯具成品,无不以价格为杀手锏,没有最便宜,只有更便宜!这样的产品注定难以脱掉“低端”的标签。在消费的金字塔中,低端的份额是很有限的。在这个有限的份额内,上千家企业,数亿的产量,不难感受到战马嘶鸣,砍杀惨烈。在这个厮杀的过程中,大量不合格或劣质品充斥市场。正像照明知名企业—广东昌龙照明的总经理李世枝老师几年前发出的感慨:我们大量浪费了宝贵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笔者期待我们的LED市场能够早日走进“GOODPRODUCT,GOODPRICE”的GPGP理性状态。如果想真切地感受这种惨烈,请参观我国每年一次的“广州建筑照明展”和随后的“香港建筑照明展”。
3)“步子”没赶上“调子”
在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末,在“数码”、“CCD”、“CMOS”和“自动对焦”等名词满篇的“调子”中,我国的照相机急速衰落,40多家生产企业纷纷关停并转,昔日知名的品牌急速消失。虽然有中国实际意义上第一台国产数码相机“海鸥DC-33”让我们惊鸿一瞥,却依然落下“昙花一现”的遗憾。在缺乏核心技术和竞争力的艰苦条件下,很多企业选择了引进和“拿来”的道路,与国际品牌合资或为国际知名品牌代工。
日本的尼康、佳能、理光、美能达、柯尼卡、雅西卡、奥林巴斯、富士和后来的索尼以及美国的柯达和韩国的三星纷纷在国内找到了合作伙伴。是否看到此,让人回想起80年代中国照相机品牌的状况,只不过这回的主人是外来客人。比较搞笑的是,在近几年的“抵制日货”的波次中,很多在用“日货”相机来记录“激愤”的片段。笔者不是狭隘的国货主义者,不想刻意强调支持民族商品,只想说,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品牌和企业实力无疑是挣得竞争话语权的两张王牌。
相对于数码照相机的核心技术,我国在LED领域的基础要好的多,据专业人士分析,在核心技术,如外延片生长、白光技术以及芯片光效(lm/W)等方面,我国与国际顶级水平大约只差3—5年,但在大量的外国专利和技术储备面前,3—5年就意味着一个巨大的落差,可以说根本不在一个级别上。特别值得担忧的是,目前我国国家级、企业级专门进行LED上游产品研究和相关设备生产的机构,少之又少,大约仅20家左右。
从外延片生长的尺寸、衬底材料、封装技术等都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生产设备方面,如MOCVD等核心设备,大部分需要德国进口,加上高昂的价格,严重阻碍了基础研发技术的进步。我国目前据了解自主知识产权的白光LED芯片的光效大约为100lm/W,而像CREE等国际品牌的产品光效已经突破200lm/W了。3、5年的差距从时间上看可以忽略,但如果从技术角度沾沾自喜的话,可能短时间内差距就会从倍数级转化为指数级了。可喜的是,我国已经自主生产出56片的MOCVD样机;硅基和蓝宝石衬底的技术已经达到国际水平。
尽管我们一直在努力,但技术和产品到达一定水平,并不意味着就一定有市场。在CREE、NICHIA、TOYOTA合成、OSRAM及LUMILED等国际品牌在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的情形下,我们自主的产品将不得不尽全力寻找生存空间,如不然,则很可能“出师未捷身先死”。对于LED而言,我们的“步子”还有可能赶上“调子”。想想我们的航天工业,我们真的有机会。“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吧!
4)一度联盟的“铁饼子”散成“沙子”
从50年代末期开始,照相机作为高精产品,成为当时轻工业部的大力推进和倡导发展的产品,先后多次组织技术人员培训和出国考察学习,这些人后来均成为我国照相机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1960年初,轻工业部又组织召开全国第一次“全国照相机行业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经验交流会议”,为70年代照相机行业的大发展作了技术和标准的储备。1972年,“一机部”先后在广州和北京两次举办照相机行业的技术经验和产品评比交流会,对各厂家的生产计划、设备利用情况进行切实了解,并对设备共享、联合开发进行了研讨。这两次会议凝聚了照相机工业体系的核心,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良性互动局面。
1978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仪器仪表工业总局”,组织上海,杭州,武汉,常州,苏州,哈尔滨,江西,郑州,长春,贵阳等地照相机生产厂和照相机部件生产厂的科技人员,成立照相机联合设计组,联合开发适应当时发展潮流的先进照相机,凤凰JG301由此诞生,达到较高的水准,并赢得了国外订单。这一时期,在国家层面的重视和推动下,各研发、生产单位几乎不分你我,技术共享、资源互补,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与国际同行比肩的自主核心竞争力。
但是,这一局面维持的时间并不长,到了80年代,随着国外品牌和技术的涌入,国内30多家工厂和技术机构的联合体局面被打破,大家无不各自为政,寻找自身的出路。结果在竞争中被各个击破,品牌和厂家纷纷关停并转。只剩下“海鸥”和“凤凰”在苦苦支撑。截至目前,这两个品牌的产品也只能到“古董”相机店里“寻觅芳踪”了。在慨叹照相机被各个击破的窘况后,不得不为现今的LED行业“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状况和前途担忧。
对于LED行业的上、中、下游产业链来讲,我国的企业从上游的外延片生长,到中游的芯片封装,再到下游的LED灯具制造,随着技术门槛和资金投入的降低,生产企业的数量呈井喷式增长。4000多家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这些企业绝大多数以价格竞争或国家补贴作为发展基础,缺乏核心产品和技术竞争力。很多企业以为国际品牌代工来生存。
企业在发展和竞争中各有各的条件限制,要么技术人员缺乏,要么资金缺乏,很难在有技术壁垒和专利保护的境况下突破。要想突围、想拥有核心竞争力、想拥有话语权,亟需在国家层面上组织技术力量攻关,形成能够与国际接轨的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同时根据各地区的企业的发展水平,架构产业联盟的梯队,形成产业链清晰的研发、生产、原材料供应和工艺层次,组合成“竞合”联合体,转变单纯竞争关系为优势互补的合作发展关系,不仅减少了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为大多数企业寻找到了生存发展的“空隙”。
LED作为跨半导体和照明两大行业的“混血儿”,国际上也在积极探讨“标准”问题,德国、日本、美国等LED发展较为先进的国家和企业无不在利用自身的优势,争取在制定“国际标准”中赢得更多话语权。可喜的是,目前国际上以“Zhaga”(扎嘎)为首的企业联盟已形成,越来越多的企业,包括国内许多企业纷纷加入。这个联盟的主要宗旨是统一“光、电、热”的电气和机械标准,使得各品牌的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互换,减少各企业研发和生产的成本和风险。这样的联盟对于国内的企业来说是“双刃剑”,加入了能够降低研发生产成本但也带来了更残酷市场竞争的风险,在目前“价格是第一竞争要素”的信条下,符合标准但达到盈利将面临血与火的厮杀。
作为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理性的和可持续性的发展将决定该行业的命运;有序的管理和引导将使得行业和企业能够在可控的框架内健康发展。而对于行业内的经营者则需要更多的冷静和长远的、超越现阶段的思考。短视和投机的心理将会对行业和自身带来不利的后果。
LED行业当今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健康地再上一个台阶,将会面临广阔的发展机遇,而如果无序地任其混乱地发展,将无疑走进死胡同,重蹈照相机行业的覆辙。目前光伏产业面临的困境正在吞咽无序、一哄而上、国内企业恶性竞争的恶果。无疑,世上恐怕无人否认中国巨大的市场容量和中国企业的加工生产能力,当然也无法回避中国企业的仿制和山寨技术。但是,市场大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有机会,都会生存和发展;生产能力和工艺也并不意味着产品不会积压;而恰恰是仿制和山寨,更是饮鸩止渴。在目前,很多LED业内人士觉得很累、很辛苦并且没有方向感,这正是一个行业走向误区的警示信号。
LED行业的健康发展道路在何方?
成立以技术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有国家层面支撑的产业联盟,充分利用现有研发和生产技术力量,对整个行业的上、中、下游各地节点和瓶颈,整合资源进行突破,形成对国内、国际均有影响力和话语权的技术基础。
加强对LED产品的质量和寿命监督管理,宁严勿松,减少不良、不合格的产品对消费者的误导及对宝贵资源的大量浪费。同时提高行业准入的门槛,给更多的有实力、有技术、对市场和消费者负责的企业和经营者以更良性的发展和有序竞争的平台。韩国对于企业进入LED领域的筛选和限制措施,值得参考。
对于LED发展技术和生产处于节点的企业,国家可以利用减免税收和组织培养人才等手段,切实鼓励创新、优质企业稳步发展,健康提升。慎用补贴政策,避免使发展进入纯粹以价格竞争的恶性循环。
LED产业是一个跨领域的行业,对于半导体和照明两个领域而言,都具有挑战性。人才在这个跨领域的行业发展中,作用举足轻重。目前的现状是,既懂照明又精于半导体的人才奇缺,重要岗位上的人员,有必要加强这两个技术领域的培训,避免出现方向性错误。另外,国内相关研究和学术机构对于专业LED照明技术人才的培养也是缺位的。现今LED照明的专门人才的提高和充电基本靠研讨会、论坛或网站,这样的技术储备和飞行集训难免出现知识结构断层和基础薄弱等问题。希望高校或研究机构能够有决心、有长远计划地开设LED照明学科,培养专门人才。
LED照明是个非常有前景的行业,但在发展飞越阶段,需要行业的参与者多些理性和客观的分析,多些耐心和等待。生产者多些投资理性和技术基础储备,多些淡定;消费者多些冷静,避免成为指标族,只关注LED的特定指标而忽略照明的舒适度,或干脆成为行业中某些产品或技术的试验田、“小白鼠”。
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中国更有众多的智者,照相机行业的前车之鉴,希望能够成为LED照明行业的后事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