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源自德国的“空中地铁”(空轨)引起了我国交通轨道建设的躁动,这种造价低廉、节能环保的交通方式被认为城市治堵的有效武器,发展前景广阔。然而,受阻于安全、运力等方面的短板,空中地铁在我国交通体系中或许只能担任补充和配角的角色。
自1901年乌波塔尔线建设开始,空中轨道列车距今已有110年的历史。资料显示,空中轨道列车属于城市快捷公交,是悬挂式单轨交通运输系统。由钢铁或水泥立柱支撑,轮盘卡在轨道梁内,列车被吊在半空中行驶。
空中轨道第一次引起国人的普遍关注,是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冯幸耘经过调研后,做出了《关于采用空中轨道交通系统缓解城市交通困难的建议》,呼吁我国加快空轨建设以缓解城市拥堵局面。
冯幸耘在提案中指出,空轨运行可以适应各种恶劣天气,而且采用电力能源驱动,具有低碳环保的特点。在能耗方面,一般每节地铁车厢每公里耗电5到6千瓦时,空中列车每公里仅耗电2.4千瓦时,相当于只有前者的一半。
不过,最具诱惑的还是其工程造价低和建设周期短,因为该项目无需太多土木建设,只需直接实施打桩和吊装。
根据测算,空轨每公里造价前期为1.5亿,约为地铁造价的1/5。实施国产设备后,每公里成本可以进一步降到5000万,低于高速公路建设。在建设周期方面,空轨几十公里的线路3~5个月就可完成,地铁需要少则3年、多则5年甚至更长时间。
这种新型交通工具迅速得到了各地的关注,包括天津、合肥、洛阳和石家庄等7个城市已经有所行动。走在前面的是温州已经进入评估项目方案可行性阶段,就差具体建造了;另外,上海长宁、嘉定、杨浦的相关部门已经与空轨制造商洽谈初步线路规划;北京门头沟地区也有可能将空轨纳入节能环保交通建设。
需要注意的是,听起来如此美好的交通方式,经过了100多年的发展,却在全国范围内一直没有推广开来,不由得不让我们对空轨的可行性多打几个问号。
实际上,除温州之外,上述各地的行动还仅仅停留在交流层面,并没有达成建设这类空中轨道交通的计划。而且建设空中轨道交通,需要经过国家发改委严格批复程序的。积极进入中国市场的空轨制造商也坦言,空轨在我国亮相至少需要两年时间。这也从侧面表明,空轨的引入并非一帆风顺。
作为乘客来讲,最大的担忧无疑是安全问题。虽然空轨历史上没有出现过运营事故,现有“空轨”大多只有1~2节车厢,远远无法满足国内城市的实际需要。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至少也得4到6节车厢,长度增加和重量增加的情况下,安全还能够保障吗?
当然,交通部门更多的还要考虑造价、运力等经济效益。空轨造价虽然比地铁低很多,2节车厢的运力却跟双车厢的公交不相上下。即使空轨的建设成本可以降低到高速公路,拿着建高速公路的钱去建一条公路线路,这显然是一件不太划算的事情。
笔者认为,安全问题的制约下,安轨仅能保持在中等运量,未来承担城市主要交通工具的角色不合时宜,而比较适合郊区新城及专用运输联络线。不过,在加快我国城市综合交通方式的方向下,我国还是要加大对空中列车的研究,加快技术引进的步伐,在有需求的城市区域尽快普及这一交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