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到2011年发生在北京、上海和沈阳的3场大火几乎断送了有机材料应用在建筑保温领域的前途。因此,有机保温材料的生产企业在阻燃性上大做文章,通过添加阻燃剂,希望提高材料阻燃等级,消除人们的疑虑。但是,一些贴着“难燃”标签的伪劣阻燃材料在市场上屡见不鲜,人们的忧虑并没有消除。
市场流通的某些所谓的阻燃板,虚有其名,是假冒伪劣产品。如果从这些阻燃板的边角掰下一小块,用火一点就着,根本不是难燃的板材。其实,板材一般采用的是粉末阻燃剂,要达到难燃级别,就必须与水进行1比4的勾兑,但是,一些板材厂商为牟取暴利,偷工减料,采用1比6甚至是1比10的比例进行处理。这样,号称难燃的板材其实就是原来的板材上薄薄的覆了一层水,根本谈不上阻燃,更谈不上无毒、无卤、抑烟、低烟。
节约成本是有些板材企业大比例用水勾兑粉末阻燃剂的原因之一。粉末阻燃剂用水大比例勾兑后,用少量的勾兑物就能处理较大量的基材,如此一来,购买粉末阻燃剂的成本明显低了下来。这些企业还将伪劣板材贴上了难燃级板材的标识,进行低价格销售,在消防部门检查时,这些假冒伪劣产品厂商拿出真正难燃的产品应付检查,检查过后还是以不合格的产品进行低价销售。
这样的行为严重侵害了同行业其他企业的利益。笔者接触的一家水系阻燃剂生产企业的负责人抱怨说,即使阻燃产品质量过硬,但价格方面很难与某些贴“难燃”标签的材料相抗衡。
按理说,近年来的几场大火应该烧尽伪劣产品,但它们仍然存在,足以说明这场“一正一邪”之争的困难程度。因此,市场监管部门应该对伪劣产品高度警惕,注意这些伪劣形式,严厉打击。
从根源上讲,国家更应该加紧制定阻燃产品和测试方法的标准,拓宽阻燃指标的适用范围,健全和完善有关法规。同时,加大适应公众环保要求的好产品市场推广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