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红发,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创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国菱镁行业协会常务理事、高级顾问,东南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获得者,曾经获得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省级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2001)等。他作为主要贡献者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分别获得2006年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余红发教授主要从事氯氧镁水泥、石膏建材和高性能混凝土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技术研究与教学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青海省重大科技、中国科学院、国家建设部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作为主要参加者承担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973、国家863等项目9项,负责制定了国家行业标准WB/T1019-2002《菱镁制品用轻烧氧化镁》。已经出版《氯氧镁水泥及其应用》等专著2部,发表 “新型抗水氯氧镁水泥的研究”、“MgO-SF-FA-MgCl2-H2O胶凝材料体系的长期强度及耐水性研究”等论文80余篇,EI、SCI等收录30余篇,获得第三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奖和中国硅酸盐学会第二届《硅酸盐学报》优秀论文奖。
他在氯氧镁水泥材料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国际先进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活性MgO含量的柠檬酸快速测定方法;通过采用外加剂技术改变镁水泥反应产物5?1?8的结晶形态、获得水稳定性好的5?1?8凝胶结构,显著地提高其长期抗水性能;提出了镁水泥材料的“凝胶相胶结结晶相”的理想结构模型;充分揭示了磷酸、铁矾、粉煤灰和硅灰等材料对镁水泥的改性机理。他将磷酸盐、硫酸盐等复合外加剂技术、矿物掺合料技术等综合运用氯氧镁水泥材料改性中,研制成功2种具有一定程度水硬性特征的高抗水性镁水泥,其长期软化系数达到1.5~2.0以上,实现了氯氧镁水泥材料从气硬性向抗水性的重大转变,提出其高抗水性机制的关键在于5?1?8形态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以及形成水硬性的新型凝胶相和结晶相等产物。首次观察了中碱玻璃纤维在镁水泥制品中13~18年后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表面形态,探讨了镁水泥制品的耐久性劣化机理,长期跟踪、调查了波形瓦、屋面板、通风管道、蔬菜大棚架、防火板、马路砖和农用防渗渠等典型镁水泥材料的耐久性,得出了镁水泥材料的使用寿命数据规律,等等。
上述研究成果是国际前沿和创新性的工作,部分成果已经在国内外的菱镁行业中得到推广应用。2000年开发的新型抗水氯氧镁水泥马路砖在沈阳、长春、铁岭、盘锦等市政工程中成功地应用了10万多块标准砖,开发的新型抗水氯氧镁水泥防渗渠在国家农业部重点工程??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生态工程中成功应用了6.5公里,这些工程进行了户外长达9年的工程应用,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