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描述:工信部于近日发布《纺织工业“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此次规划结合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东北老工业振兴战略等一系列地方产业政策,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纺织工业要发展成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绿色环保、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工业体系,为实现纺织工业强国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规划对我国纺织服装行业面临的形势和下一阶段要求做了深入的剖析,明确了“十二五”期间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重心,并就行业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创新技术、品牌建设和节能减排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评论:
我们认为,“十二五”规划的推出对纺织工业将产生五项利好:
纺织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地位有望进一步得到强化
纺织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最早实现国际化竞争的行业之一,在繁荣市场、吸纳就业、加快城镇化进程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统计,截至2010年,全国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7650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8.2%;吸纳就业人数1148万人,年均增长2.1%;实现营业收入46510亿元,年均增长19.2%;利润总额2875亿元,年均增长27.7%。化纤、沙、布、呢绒、丝织品和麻纺织品、服装等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纺织品及服装占全球贸易额的比重超过30%。以上数据表明,我国纺织工业不仅保持了规模和效益的双增长,而且成为拉动消费、推动投资和进出口额快速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之一。我们认为,推动纺织工业在“十二五”期间继续保持较快发展的因素依然离不开消费、投资和进出口贸易。从消费角度看,内需将是推动纺织服装发展最主要的支点。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提升,大量新进城市居民的改善性服装需求与原有城市居民的享受性消费需求将构成纺织产业最主要的发展动力。从投资角度看,随着国际纺织产业格局的进一步调整,发达国家具有的先进研发和制造技术将进一步向新兴国家转移,加之国内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大批先进生产设备的投入和先进研发技术的运用不仅将促进企业生产规模的提升,而且有利于提高产品核心竞争优势,为后金融危机时代纺织企业克服生产成本压力、提升经营效益创造了有利条件和机遇。从进出口角度看,欧美经济危机虽然对纺织服装出口短期产生不利影响,但新兴经济体的需求始终保持良好态势,而从长期来看,一旦国际经济形势出现好转,欧美消费需求也将会出现集中释放,国际需求的变化将有利于引导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实现多元化市场的拓展以规避单一市场风险;同时,通过吸收和学习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及消费理念,有助于本土纺织企业开拓创新,推动行业实现新一轮发展。
继续推进产业区域布局调整,推动中西部产业共同升级
我国纺织工业普遍存在着“东强西弱”的特点,虽然近些年国家加大了对西部企业的扶植力度,但总体上,东西部协调发展的局面仍未形成。相比“十一五”规划时提出的“鼓励沿海纺织企业到中西部地区投资”,“十二五”规划则强调了引导纺织产业有序转移,形成东中西部跨区域产业链的上下游以及价值链各环节相协调的区域布局。规划明确提出,到“十二五”末,中西部地区纺织工业总产值占全国额度比重要达到28%;中部地区在继续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上,将重点发展棉纺、服装、家用和产业用纺织品、麻纺和丝绸产品的加工制造,逐步建立较为完整的纺织制造业体系;西部地区将继续发挥资源和民族文化等优势,除积极提升棉纺、毛纺、丝绸等生产规模外,也要适度向产业链下游延伸,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同时,此次规划首次提及东北地区纺织工业的发展方向,明确指出东北地区要利用特色原料资源、产业基础和富余劳动力,积极培植亚麻等品种,并由此形成亚麻、碳纤维等服装、产业用纺织品特色加工业,以实现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进一步复兴。我们认为,“十二五”规划对全国纺织工业布局的调整相比“十一五”时期而言,涵盖区域更加全面,调整方向更加明确,调控力度幅度更大。相比东部地区企业自发的产业转移,国家的主动引导将使中西部地区纺织产业实现更快、更稳健的可持续性发展。
首推《产业用纺织品“十二五”规划》,提升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地位
产业用纺织品是指应用于工业、医疗、环保、建筑、农林牧渔等行业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纺织品,其应用范围较广、技术含量较高,是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制造等新兴产业不可或缺的配套材料,通常被视为一国纺织工业综合实力的体现。据有关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服装、家纺和产业用纺织品三大类终端产品消费比例已由“十五”末的54:33:13调整为51:29:20,表明产业用纺织品发展十分迅猛。“十二五”规划不仅提出至“十二五”末,上述三种终端产品消费比例要达到48:27:25,而且在发布《纺织工业“十二五”规划》的同时,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质检总局还联合发布了《产业用纺织品“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升了产业用纺织品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地位。具体的提振措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提升市场贴合度。《产业用纺织品“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至“十二五”末,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要达到1.5%,同时建成具有国家级水平的企业技术中心3-5家,以骨干企业或产业集群为依托的行业公共研发、检测服务平台20家左右,实现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幅超过10%。我们认为,随着技术创新的进一步开展,高性能纤维的大量开发、回收再利用纤维的使用以及熔喷、纺粘和针刺等多种自动化工艺装备的复合应用不仅有利于提升产业用纺织品的品质、打破国际上的垄断壁垒,而且有助于促进产需结合,实现产业用纺织品与下游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终端产品的协同发展。
提升产业规模,形成优势集群。由于我国产业用纺织品企业主要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缺乏形成产业影响力的企业,加之中低档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激烈,导致汽车、医疗等主要工业、消费业企业高端产业用纺织品长期被国际行业龙头垄断,严重削弱了国内相关行业的拓展空间。为此,“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在“十二五”末形成一批集化纤原料开发及加工、终端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大型骨干企业,其中年销售规模超过50亿元以上的企业要达到3-5家,并形成销售规模超过100亿元的产业集群3-5家,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
我们认为,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发展产业集群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产业的协同配合,也能够促使一批竞争能力强、差异化程度高的产业链企业脱颖而出,并带动行业实现新的跨越。
加快重点领域产品的研制,为国民经济的建设发展服务。本次规划指出,在“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加强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过滤与分离用纺织品、土工与建造用纺织品、交通工具用纺织品、安全与防护用纺织品和结构增强用纺织品等六大类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以满足国民经济重点发展领域的需求。我们认为,将十六大类产业用纺织品缩小为重点发展六类产品,不仅明确了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将使拥有相关产品技术和市场的企业获益。
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供应链速度
服装和家纺类纺织品虽然起步时间较晚,但受益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购买力的提高,使得上述两项产业成为纺织工业中发展最为迅猛、盈利能力最强的行业。虽然行业内也涌现出一些细分子行业的龙头企业,但从国内整体销售格局看,前十大本土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仍然偏低,表明行业仍有很大的整合空间。“十二五”规划首次明确提出,以服装和家纺行业为重点实施品牌建设工程,通过制定我国服装家纺品牌发展战略,建立品牌企业统计、跟踪及评价体系。力争通过多层次营销网络的拓展、推动数字化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普及运用、引进和受让品牌资产来实现品牌扩展和延伸等措施,重点培育100家左右创新能力强、市场覆盖面和占有率高、企业经营效益好的服装家纺企业,并大力开拓国外市场,尽快形成一批国际化服装家纺品牌。另外,对于研发设计方面,规划也着重提及要培养纺织品服装设计师队伍,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和借鉴时尚文化,提升自有品牌价值,支持企业建设产业链集成创新技术中心以加强创业产业化力度。我们认为,规划较为清晰地点明了服装、家纺行业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一批研发能力雄厚、供应链管理能力较强和销售渠道运作娴熟的行业龙头企业有望通过品牌的国际化延伸而受益。
继续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纺织工业也属于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尤其是印染行业,排放废水总量位于全国制造业排放总量的前五位,而水的重复利用率却不到10%,远远落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十二五”规划提出,国家将严格执行《产业结构调整目录》和《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2010年本)》的有关规定,加快推进棉纺织、化纤、印染等行业落后产能退出,力争“十二五”期间淘汰落后印染产能60亿米,实现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0年降低20%,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10年降低2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降低30%,主要污染物排放比2010年下降10%;同时,鼓励企业加快环保、循环利用系统的研发和应用,初步建立纺织纤维循环再利用体系,使再利用纺织纤维总量达到800万吨左右。我们认为,淘汰落后产能有利于行业资源向大企业方向聚集;同时,资源循环利用将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有利于行业整体经营效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