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这是正在举行的广交会上,传统纺织服装出口企业流露出的心态。欧美市场因债务危机需求大减,想在国内市场树品牌也非一日之功。现在的不少企业即使亏钱也做,为的就是留住老客户。
今天是第110届广交会最后一天,第三期展出纺织服装、鞋类、箱包等传统产品。开展前,深圳团负责人告诉记者,传统附加值低的产品受到内外冲击最大,转型升级难度也最大,有一批企业面临倒闭的可能性,大企业缩减展位。
在连续参加20年共40届广交会以后,深圳纺织出口企业老板何先生,把经营数十年的企业关闭了。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订单缩减到不足原来的十分之一,人工成本上涨到两年前的一倍多,劳心劳力。如果遣散员工出租厂房作为办公楼,每年稳赚过百万,省心省力。据了解,这届广交会上部分中小企业,很可能熬不到下届。
拓内销树品牌难度不小
做内销,这个2008年金融危机时就提出的口号,对于大部分传统纺织出口企业来说,依然是一个远景。
“做是肯定要做的,只是不敢随便砸大钱,至少要确保不亏吧。出口已够艰难。”深圳南天辉公司负责人毕伟军的态度,代表了很多人的观点。
毕伟军介绍,对于纺织服装产品,做内销市场的产品并不像电子产品,只是改个电源电压的问题,纺织服装的款式、颜色、花式、用料,不同市场口味不同,在国外走中高端路线的产品,没有理由回到国内当便宜货卖,而在国内要卖个好价钱,设计和营销模式就是最大的问题,“对内必须发展专门的队伍做设计,对外必须做品牌推广。”
“事实上,你能说出有名的国产箱包品牌吗?屈指可数。”毕伟军做内销的同行失败居多,一个东莞同行为了推国内市场,光请香港最红的明星做代言,就花了不下千万,决心不可谓不大。结果市场反应冷淡,企业走到生死线边缘。“不要说刚发展的国产品牌,就是欧美二线品牌,在当地有上百年发展历史,有过硬的设计和质量,有成熟的经销渠道,但开拓中国市场也举步维艰。行业的特点就是,中国消费者可以不在意价格,但只认大牌,绝对的一线大牌。”
今年很难但明年更难
对于部分传统纺织服装出口企业,撑下去还是就此止步,这是一个问题。
采访中,企业普遍反映,今年很难,从广交会反馈的情况看,明年会更难。美国次贷危机,欧债危机,全球没有强有力的购买市场,国内人工原材料各项生产成本高企,汇率上升快,“现在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难得多”,是他们不约而同的心声。
维泰斯是深圳家纺出口龙头企业,该公司董事长曾祥金说,生意清淡,客户日子不好过,欧美等大连锁零售商普遍下单减少两成多,甚至下单以后取消订单,或者押后交货日期;订单利润摊薄,账面上算有钱赚,真正落到口袋接近于零,公司工厂处于维持状态。而成本,尤其是人力成本,已经高到几乎无法承受,就算这样,仍然请不到、请不够工人,即使请到了,也难以做到按时交货。
“以毛巾为例,仅人工成本就占了六成。”困扰他的还有资金周转,“银行贷款难,以贷款一千万为例,所有费用加到一起,与借高利贷相差无几,还不包括时间人力等成本。”总之,似乎一切都不如人意。曾祥金开始羡慕一些把工厂关了靠出租度日的同行。而在2008年次贷危机之前,记者见到曾祥金时,他意气风发,对出口业务每年超过三成的增长志在必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