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业结构尚未显著升级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倚仗出口的增长模式可能基本结束了,经济发展将更依赖内需。目前,发达经济体去杠杆进程远未结束,出口增速放缓可能不是短期波动,而是趋势性的。
据悉,10月出口同比增长15.9%,增速连续两个月下滑,印证业内关于下半年出口不容乐观的观点。
刚刚结束的广交会成交额也比去年大幅下滑,并且6个月内的中短期订单占比高达88%,这预示明年外部环境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中国出口增速很难继续保持2000-2010年20.3%的复合增长率,未来一段时间或将缓慢但趋势性下滑。原因是,一方面,欧美债务问题是慢性病,海外经济体杠杆修复耗时漫长;另一方面,这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必然需要。
在转型的大背景下,进口结构变化将是观察中国经济转型的新视角。10月贸易数据体现出两个特征:一是进口好于出口。出口季调后季环比折年率持续负增长,大幅低于过去十年均值,而进口季调后季环比折年率显著上涨,高于过去十年均值;二是新兴市场需求不再强劲。分国别来看,中国对欧盟和日本继续小幅下滑,发达国家整体需求仍然萎靡。中国对韩国和东盟出口同比增速也大幅下降,反映出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正在放缓,需求疲弱开始从发达国家向新兴市场国家蔓延。
过去二十年,中国扮演着世界工厂的角色,但过度依靠低成本优势的加工贸易模式已经触碰到增长边界。在全球劳动力成本逐渐趋同的环境下,中国需要新的可持续增长模式。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将“产业升级、拉动内需”作为中国经济转型的目标已成为业界共识。在此背景下,关注进口结构的变化就变得更加有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它是观察中国经济转型的新视角。
事实上,中国进口确实出现了新变化。首先,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一般贸易进口的月度同比增速已高于加工贸易。今年10月,一般贸易的进口增速更是加快至39.1%,与加工贸易增速差距继续拉大;其次,2009年初以来,一般贸易月度逆差逐渐扩大,2009年6月至今加工贸易顺差月度同比增速则逐渐下降。加工贸易比重开始降低,表明开始削弱外需依赖,而国内需求增长较为稳健,对新产品、新技术的进口逐渐增多,显示出进口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这些变化具有较为积极意义:第一,通过引进和消化新产品、新技术,可以更快地实现产业升级,缩小与发达国家在技术水平上的差距;第二,符合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即从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第三,要实现“减顺差、促平衡”的经济目标,中国也需要采取“稳定出口、扩大进口”的策略,通过主动扩大进口来避免压力。
未来5年中国进口总规模有望超过8万亿美元。这意味着,未来5年中国年均进口规模将达到1.6万亿美元。中国平均关税水平从15.3%降至9.8%,达到并超过了世贸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的要求,降低了进口的成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有能力、更有意愿积极合理地增加进口规模、改善进口结构。现在欠缺的,是一个公平、合理的国际贸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