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在国企,没有信任什么事都办不成。信任第一!”
考核中有个细节,基层听说考核时组织部门派李四去而张三没有带队去,便先打电话问张三:“李四这人怎么样?我怎么谈?”张三说:“李四这个人很好,是我选来的,你放心谈吧,就像和我一样谈。”于是基层放开谈了。
30“没有干部谈话制度的真正落实,所有的干部工作都是无效的!”
坚持经常性的干部谈话,比开多少次干部大会都强,比传达多少次会议精神都强,比在大会上念多少报告都强。
31“不要膨胀,不要自以为本事了不得,不要以为上司走了位置就是你的,不要一旦得不到就觉得受不了!”
不要自作聪明,到头来“聪明反被聪明误”。做人还是厚道一点好。一个人能够取得多大的进步,主要看他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克服人性的弱点。
32“不要招惹黑社会,也不要拉黑社会做背景。”
扯不清,成本也不小。到头来或许会“吃不了兜着走”。
33“国企的干部少去拉扯地方的干部。”
你有拉扯的成本吗?即便是时间成本。一旦拉扯上了,供不起,甩不掉,交不透。当然,很多时候是离不开,没有政府的支持啥都别想干成。掌握好分寸很重要。
34“研究上访信,未尝不是精细考核的一条捷径。”
国企老总的桌子上往往每天都有几十封上访信,这也算国企的一大人文景观。有的干部自己给自己写上访信,可谓煞费苦心,工于心计。有的机关干部冒充基层群众给本单位领导班子写上访信,不小心被人无意中从电脑中发现,招人耻笑。有的上访信甚至能检举出一名优秀干部。有的上访信写得惊人的“真实”——不由人不信、令人宁可信其有,可惜不能向匿名的“创作者”颁发“天才编造奖”。现在看,负责任的上访信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35“拿圆滑当成熟,拿算计当智慧,拿得逞当成就,拿成就当谋私的理由。”
如果这样的价值观通行于国企,那是国企的悲哀。
36“年轻干部离婚,深挖一挖根源,扯去堂皇的外衣,总能露出品质上的马脚来。”
德之不存,才将焉附?
37“口若悬河、夸夸其谈、炫耀才学的干部,难堪大用。”
放到实践中去,不一定行,也往往不行。
38“只靠朴实、无争以求自保,看不出眼色,也不行。”
这样的干部难以成事,又不够灵活,不会有大出息。
39“阴阳怪气,说话尖酸刻薄,占理也不行。”
没有宽容的胸怀,成就不了大事。
40“貌似耿直、忠诚,实则大奸,这样的干部让人毛骨悚然。”
盗亦有道。有道之盗,最是难防。
41“把以往得到的各种荣誉证书装半麻袋留着,往往只能证*虚和现时的无成就。”
成就其实永远只是起点。在国企,无足轻重的获奖证书连起点都算不上。
42“可输于人,不可丢于人。”
本没什么本事,四处活动谋个一官半职,既输人,又丢人。
43“珍惜名节,不要自毁清白。”
名节、清白,说起来虚,真失去了才显珍贵,且再难寻回。
44“别以为你是领导、为了事业就可以贬损他人。”
正因为你是领导,在批评人时才要格外地尊重人。尊重他人,是一切人相互交往的前提。
45“绥靖的一方,其实不值得同情。”
班子里常见绥靖者、失语者,其实是既缺乏勇气,又缺乏能力,值得可怜,但不值得同情。
46“一朝权在手,张狂不得了,就不想想是在拉债单。”
人的一生收支大致平衡,总要为日后考虑,替子孙考虑。
47“宁做叛徒,勿做小人。”
叛徒说明原本尚有信仰,只是皈依了另一种信仰而已。而小人却只知追腥逐臭,攀龙附凤,实在于精神上并无真正寄托。
48“清晰的头脑、敏锐的判断、准确的分析、擅长出管用的招,这样的干部才是国企靠得住的中坚力量。”
这要比只知不折不扣地执行来得高明,比只想见风使舵地投机来得实在,比只会空喊空比划地造声势来得管用。
49“恰当地考虑人际关系,有利于事业;过度地考虑人际关系,妨害于事业。”
当前的市场经济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人情经济,尤其在国企,这一点表现得还很突出。人情多了,必然规矩少了、制度废了。
50“国企是一种特殊的实践,需要信仰做支撑,需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没有信仰做不好企业,尤其做不好国企。缺乏创造性做不好工作,尤其做不好国企的工作。
结语:前线每天都在发生着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没有明察的目光和淡定的心情是观测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