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前线的50个忠告
前线永远是活生生的。那里所发生的,总是出乎人们的想象。对真正的战略家来说,那些来自前线的声音弥足珍贵。
1“扩大*不是一味地扩大投票人员范围。”
拉进来凑数的人员往往不了解情况,只好胡划一气,结果只能是冲淡或损害了民意。
2“没有哪一种用人模式是最好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不可空洞地谈论用人模式。衡量某种用人模式好不好,要看是在怎样的实际条件下铺展的。充分考虑各种因素或条件的、符合实际的用人模式才是最好的。
3“把中国文化吃透是做好国企干部工作的大前提。”
国企用人的特殊性很强。把国企用人的问题搞清楚了,就等于把中国的事情弄清楚了,也就等于把中国文化搞明白了。国企用人,绝对是个够难度的问题。
4“不要一味强调国企用人的体制、机制如何不好,重要的是开动智慧去刻苦琢磨如何在现有条件下力争把事情做得尽可能好一点,哪怕好一点点都是功德!”
国企的弊端实在很多、很深、很要命,但既然身处其中,就总要有所作为才行。说三道四、指手画脚总不是办法。说得再对,不干是没有用的。我们解决不了体制的问题,不等于我们不能干事。实际上,是大可以有所作为的。
5“为什么人到用时方恨少?完全在于没有长远培养人的日常努力。”
仅仅从眼前和现实需要考虑配备干部,没有战略眼光,没有长远眼光,没有长期地、大规模地为事业培养干部的价值观,没有持续的日常努力,必然会感到“一把手”难选、关键岗位上的干部难选。
6“要培养年轻干部对企业的深厚感情。”
没有感情,只有冰冷的制度,肯定不行。特别是年轻干部,不放到基层去锻炼,必然缺乏对工人的感情、缺乏对企业的感情。不要从校门出来就进大机关,要到基层去。
7“国企真正干事的时期并不多,折腾式的重组或走马灯式的人事变动过于频繁,在这样的过渡时期,不宜过多地主动找事干,不宜轻易地议论其他人负责的工作,不宜冒失地提意见或建议,要严格按领导要求的干,标准不可降低但亦不可过高。”
是干事的时候,要只争朝夕地干,往前抢;不是干事的时候,就要谨言慎行,独善其身,韬光养晦,充实自己。有的时候,保存比发展更重要。这未尝不是积极的——恰恰正是积极的,只是更为长远来打算。
8“国企不要妄自尊大,但更不可妄自菲薄,自重才能自强。国企的干部也应该持这样的心态。”
新中国诞生以来,国企在恢复国家生产、支持抗美援朝援越、推进“五年计划”、实施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可谓劳苦功高、居功至伟、功不可没。但是,国企也有着极其深刻的体制顽症,占据着资源垄断和行业垄断的地位。国企的干部要么无知地骄横,要么无端地气馁,两种心态皆不足取。
9“主观上害人是品质有问题,客观上害人是能力有问题。但害人总归是坏事,所以从结果上看两者并无区别。”
干部工作者要时刻扪心自问:“我们真的能把问题说清楚吗?真的能把干部说透吗?真的了解深层次的事情吗?真的能干好干部工作吗?”在考核这项“主业”上,总有无尽的空间。
10“不要总去揣摩领导意图,不要刻意与领导搞成朋友,不要走得太近,个人关系还是单纯一点好。”
真为事业考虑的干部工作者,最好不要总去揣摩领导,揣摩领导于工作并无多大建设性意义,要揣摩就揣摩干部,全身心地去了解干部的真实情况,对领导讲真话。
11“要让干部感恩于组织,不要让干部感恩于个人。更不要台上提拔干部,台下买好干部。”
宋史上有名的宰相王旦提拔了很多人,可是当面总是教训人,等他死了以后,那些被他提拔过的人才知道自己曾经被他提拔过。当时范仲淹曾经问他,为什么提拔官吏却不让对方知道?王旦说,他提拔官吏只是为国家遴选人才,何必让被提拔的官吏来感谢他个人,所谓“授爵公朝,感恩私室”的事不能干,大丈夫不收公利。
12“划票前主要领导在群众中做工作,好像是确保大局之举,实际上是愚弄组织、愚弄群众,早晚是病。”
好干部是扳不倒的,不称职的干部不用扳也会倒。好干部被扳倒了将来一样会上来,不称职的干部被扳倒了将来或许反会因此官复原职。好干部不用硬推也上得去,硬推都推不上去的还是不过硬。不称职的干部硬推也推上不去,硬推上去了也必不长久。
13“不观察细节,就做不好考核。”
卫生情况怎么样?员工的情绪怎么样?下属走进领导办公室时的姿态和神情什么样?这一切未尝不反映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未尝不反映领导干部的威信情况,未尝不反映领导班子干不干正事。